网站导航

观《典籍里的中国》有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言谈到精神、从服饰到建筑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当我们想要追根溯源,去了解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可以回到千年前先人撰写的典籍之中,打破时间的桎梏去体会先贤的所思所想。

近日,我观看了央视制作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尚书》的故事引起了我的兴趣。相传孔子晚年编纂《尚书》记录上古贤人的治国理政之法、之思,用文字将其传承下来。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以命护《尚书》藏于家中墙壁之间,多年后掘墙复看,文章流失仅存28篇。汉朝初立而至文景之治,汉文帝得知伏生能讲《尚书》便派晁错前往山东听其讲学,记录残余28篇。返回京师将其藏于秘阁。永嘉之乱付之一炬,但孔家后人留存古文《尚书》,刻于青石之上成为范本。

我们熟知的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等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出自这本古代典籍。其中包含了勤奋忘我、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处世原则。这些三千多年前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奠定了文化的根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治世之道都是由此而来。作为六经之一,它教导大家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时光变迁之中,它的价值从未被蒙尘,其中的精神更是早已烙印在民族文化之中,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还原历史的服饰、引人入胜的情节更让人感受到工作人员的用心。演员们生动的演绎了角色,一心为公的大禹、坚决果敢的周武王、深悉《尚书》的伏生……精湛的演技与恰到好处的配乐让人们共鸣,精心设计的台词更使得观众与历史人物共情。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便构成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如今的我们用科技与人力抵抗泛滥的洪水;上古时期武王推翻纣王的暴政,近代一批批能人志士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古代的伏生保护着智慧的典籍《尚书》,现代的樊锦诗保护着文化结晶的莫高窟。传颂千年的故事见证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上古的甲骨文从河南安阳破土而出,深思的《尚书》在现代的舞台上绽放光辉。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探寻灵魂的对话,这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悠悠千年,典籍承载文字的厚重,典籍中的智慧与文化化作大船承载着中华民族在历史海洋之中扬帆远航。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