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张凤莹:我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出谋划策”

题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http://www.goordos.com/)今年9月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我校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张凤莹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的青年论坛,并在分组讨论环节中代表中国青年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青年分享了沙漠旅游资源产业化的观点。这段不寻常的经历让我们十分好奇,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记者:您是怎么得到这次机会的?参加联合国的大会,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感觉想都不敢想?

张:机会确实很难得。参加这次大会的中国青年代表推荐名额只有20个。刚接到通知的时候还没有想那么多,当得知是有关联合国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会议,而且还是在鄂尔多斯开,我真是特别激动。我是内蒙人,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争取到这个机会,能去参会感到十分的荣幸。我特别感谢学校团委的积极争取,团中央社会联络部的老师也给予了我不少的帮助。

记者:对于这次大会在中国内蒙召开,你怎么看?

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是第一次在中国召开的联合国环境类会议,说明联合国对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成果是十分肯定的。

大会议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参观鄂尔多斯防治荒漠化现场,有毛乌素沙地伊金霍洛旗和库布其沙漠达拉特旗两条综合治理考察的线路,让参会代表感受中国荒漠化治理独特的鄂尔多斯模式。



首经贸学子张凤莹(前排右一)与论坛代表一起考察荒漠化防治

中国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国,十分关注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我们的自然环境,并且积极主动与各国合作,携手防治荒漠化,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这不仅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更是推进绿色地球的必要途径。

记者:作为一个内蒙人,你对荒漠化治理怎么理解?

张:荒漠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有诸多影响,会加剧生态不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引起饥荒,社会动荡。从小生活在内蒙,我对风沙的侵袭感受颇深,荒漠化不仅会导致日常生活不便,而且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很难逆转的。携手防治荒漠化,全球可以就技术难题讨论切磋,相互分享为改善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不仅解决了环境问题,也加强了各国间的友好交流,改善受荒漠化影响严重地区的生活质量,促进共同进步。

记者:作为参加大会的中国人,是不是特别有自豪感。

张:是的。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受影响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荒漠化防治,已经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

大会发布的《鄂尔多斯宣言》,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表明我国愿意将荒漠化防治成功经验和治理模式转化为国际语言与世界分享。这次大会还邀请了“一带一路”沿线荒漠化严重的国家,共同协商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倡议》框架下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交流,共同推动“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记者:大会还发布了《全球防治荒漠化青年倡议》,你觉得青年在荒漠化防治中要担当哪些责任?

张:大会发布《全球防治荒漠化青年倡议》,倡导和鼓励全球青年增强生态意识,为荒漠化防治贡献力量。

在荒漠化治理的问题上,我原本以为这是相关专业、具备特殊技能、高端的研究人员才能改变的事情。参会后,我意识到,节约一片纸、不用一次性筷子等等,这些微小的事情,都会对荒漠化治理有改善。当所有的人都具备这样的意识,荒漠化的治理会更有成效。也就是说,在荒漠化治理的问题上,除了相关人士,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人,激发他们的关注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青年人作为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更要表现出青年人的活力、朝气、强烈的责任感和信心。借用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的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青年人更应为改变世界积极努力。

记者:您多次提到了“责任”,对此有什么深刻的领悟?

张:在青年论坛的经验交流环节中,有一个主题是“如何发动未受影响的国家在受影响国家开展荒漠化和土地退化防治”。这个议题让我深受启发。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考虑的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哪些问题,我们该如何改变。当放眼全球视野来谈社会责任感,我们便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当下的境况,对这个地球上发生的各种事情都要有所思考和衡量,对危机和影响整个人类生存的事物都要关注。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还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

张: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会长安丰杰会长(原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司长)跟我们讲了一个观点:沙漠也是自然的馈赠。荒漠也分为自然形成和人类活动改变两部分,每一片自然形成的沙漠下面都有丰富的资源,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下面是丰富的石油,鄂尔多斯地区的沙漠下面是丰富的煤矿资源。我们需要感恩自然的馈赠,同时控制好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要感恩自然、感恩生活。

记者:跟我们具体谈谈您参会的环节么?

张:我参加的是联合国防治沙漠化会议青年论坛,一共只有四位中国高校代表。

论坛依次进行了圆桌论坛、经验交流、分组讨论、评价总结环节,分组讨论环节共分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非营利组织、科研机构、商业、个人六个小组,我是作为商业分组的一员在研讨中提出了有关沙漠旅游资源产业化的观点。

首经贸学子张凤莹(左五)与来自世界各地青年代表合影

记者:能跟我们谈谈你在讨论中分享的观点么?

张:我所在的组为商业组,主题是要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待荒漠化问题。商业化的根本目的是盈利。沙漠旅游资源产业化具体是指在适当的地区,利用沙漠资源建设旅游项目,如开发沙漠越野,沙地摩托,滑沙,沙漠真人CS等旅游项目,从开发选址、融资建设到实施运行形成一整套完整产业链。宁夏沙坡头,赤峰玉龙沙湖等荒漠地区都有此类项目。

记者:对于参会的同龄人,你有没有印象深刻的?

张:这次青年论坛有来自25个国家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以及个体等近200位代表参加,可以切实体会到世界各国的青年在防治荒漠化中所做的贡献。

提及他们,第一个感触就是年轻有为、谈吐不凡。国外的代表多是一些NGO(即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他们不像一般我所了解的中国青年,担忧未来的就业,城市的房价,而是更具社会责任感和权利意识;这些负责人处在21-25岁这样的年龄段,发自内心选择去治理荒漠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发展历程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平时他们会带领儿童种树,做与防治荒漠化相关的宣传工作,帮助贫困居民修缮房屋等。在会上主题演讲与交流互动的环节中,反应力极强,对问题的思考颇具广度和深度,比如,原始和现代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对自然的影响,甚至拓展到从妇女权利的角度去理解荒漠化治理问题。

(张凤莹,我校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校研会优秀学生干部。本科毕业时平均绩点4.2,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