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为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更多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律人才,4月14日上午,首经贸法学院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联合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知识产权行业发展与学生职业规划沙龙活动。首经贸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以及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孟波一行出席本次活动。签约仪式由法学院党委书记张益铭主持。
吴卫星首先致欢迎词。他指出,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日益凸显。首经贸法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在法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表示,这次双方合作将会构建一个更加紧密、高效的知识产权教育和服务新体系,通过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将为深化知识产权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探索出有效路径。他期待双方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孟波在讲话中强调,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是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应对首都改革发展新任务、新挑战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开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新局面。他指出,此次双方开展战略合作,既是志愿服务精神的延续,也是推动首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与法学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双方通过深化合作,真正实现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方面的强强联合,为首都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法学院院长张世君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初新磊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张世君主持沙龙环节 张益铭主持签约仪式
随后,张世君主持了知识产权行业发展与学生职业规划沙龙环节。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刘海波提出,人工智能和中美贸易摩擦是目前影响知识产权发展的两大因素,预判知识产权发展的趋势要从短期与中长期、技术与制度等维度展开,他建议从“学习”“练习”“挑战”“扩散”四个阶段探讨领军型创新人才的成长。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审判员崔树磊以知识产权法官的视角,结合十余年的知识产案件审判经验,提出司法需要落实到实际的审判工作当中,除了专业知识,案件分析、投诉处理等能力也十分重要,并提出坚持理想、夯实专业、保持好奇、强大心理素质等建议。
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丁金玲分享了知识产权律师的执业经验,结合知识产权业务的特点,对法律知识理解、程序掌握、沟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她建议同学们结合自身兴趣和优势选择专业领域并进行深耕,坚持长期主义。
法学院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季冬梅从保护客体多样性、权利行使多样性以及利益保护多样性等三个角度,详细阐述科技创新为知识产权法带来的挑战与应对,倡导学生们积极实践,走入社会,顺应时代需求,提升法学素养。
沙龙的最后,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主任常卫东律师进行点评发言。他重申了知识产权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并建议同学们寻找机会将所学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当中拓展对知识产权业务的认识。
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与法学院师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