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党史学习教育】劳动经济学院:笃行特刊 ② | 学生党员观看红色歌剧《松毛岭之恋》

“韭菜开花一秆子心,闽西子弟当红军,髻子剪掉盼哥回,一生一世不忘情……”4月23日晚,劳动经济学院部分学生党员前往国家大剧院,观看了红色歌剧《松毛岭之恋》。

《松毛岭之恋》取材于闽西革命老区的一个真人真事。全剧以红军长征前闽西最后一次大战役——松毛岭战役为背景,通过一位客家妇女一生风雨不动的情感坚守,呈现出红军长征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再现了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也折射出人民对共产党的执着信念和对革命胜利的美好憧憬,阐释了信仰至上、信念永恒的主题。

客家妹子赖阿妹的丈夫红军连长林阿根带领战友们奉命死守松毛岭,并在完成了阻击敌人任务、保证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后参加了长征。阿妹相信自己的丈夫是跟着共产党干大事去了,默默坚守、忍辱负重、孝敬婆婆、拉扯幼儿和红军遗孤,并按照客家风俗每年为阿根缝制一套新衣服和一双新鞋子,等待丈夫归来,这一等便是30年。

在漫长的等待中,婆婆被民团杀害、小叔为救村人牺牲。30年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返回家乡的儿子林思军带回了“父亲林阿根早已壮烈牺牲”的消息。悲痛的阿妹把30套新衣服放进了家门口的衣冠冢了,从此与丈夫“生死相依、永不分离”。

林阿根死守防线,中枪后一次次举起军旗;林阿财“胆小一生”为了救村民于危难不惜只身赴死;赖阿妹苦苦等待在得知丈夫死讯后悲痛欲绝……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都让到场观看的师生们感动不已、热泪盈眶。

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张玉婷:观看过程中,我几度落泪,一是为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英勇革命精神,二是为身处战争后方苦苦等待的亲人归家的妇女们的坚守。这个取自真人真事的感人故事折射出了当时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着信念和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作为学生党员,我们要时刻铭记现在的和平都是当年战士们的奋勇拼搏换来的。一方面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努力学习,接过重担,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本科生第二党支部王志琦:非常荣幸能够观看此次松毛岭之恋的歌剧,一场场一幕幕都感动着观看的同志们。舍小家顾大家,革命家庭的男丁全部献身于战场当中,为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战士虽倒,战旗不倒,他们用生命守护革命的意志。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姐姐的家人,失去弟弟的母亲,他们永远支持奔赴前线的亲人。这种奉献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子学习,用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与党。

博士生党支部蔡鑫宇:看完《松毛岭之恋》红色歌剧后,我感动非常的震撼。“松毛岭、不屈的松毛岭,忠魂留山顶,青史长传名”。演员们展现了松毛岭战争时期长汀革命老区那种亲人离别的情境,也让我了解了共产党员的初心,正如王保卫所言:“歌剧始终都在强调对信仰的坚持、对未来的期盼。”这种等待是有价值的,全剧表现出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所歌颂的,是《松毛岭之恋》呈现的当代价值。

2020级研究生党支部张硕:有一种等待是值得的。在那个用鲜血换来生命的年代,阿根代表的是无数个背井离乡、跟随红军保卫家国的客家子弟,阿妹代表的是无数红军留守家属。在战火四起的年代,爱情是艰难且珍贵的,他们相恋、思恋、苦恋,在家国面前,唯有等待。一个红军家属、一个客家女人,用30年坚守、等待书写了一段恋歌,她的真情、忠情、深情、痴情,纯朴自然感天动地,催人泪下荡气回肠。

2019级研究生党支部李庆雄:《松毛岭之恋》取材于闽西革命老区的真实故事,再现了闽西人民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其中,红军连长林阿根带领战友死守松毛岭、赖阿妹一生的情感坚守、小叔为救村民牺牲的场面,淳朴中无不体现民众的英雄气魄与大爱精神。身形渐渐佝偻的“赖阿妹”穿过万千英烈的魂影,终于找到了她几十年日思夜想的“阿根哥”,这一幕深深的感动我。尽管这幸福幻影在动荡年代是难以碰触的,但那时候对革命胜利的信念、对情感的坚守坚如磐石。作为一名闽区人,观看后感到深深的自豪与力量,红色信念在心中传承。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