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华侨学院: 国际教育本土化的实践之路
编者按:华侨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院之一,华侨学院以“学术的独立,学术的实用,培养优秀中国人,世界好公民”为学院办学宗旨、坚持以“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本土化”为学院办学方针,大力推进和不断引入国外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了大量英语应用能力强、专业优势突出、综合素质全面并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学位+证书” 实现百分百就业率
连续6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100%;3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出国攻读硕士学位,其中约有40%学生进入了世界前50名大学继续深造;在2012级学生还有两个学期未完成课程的情况下,很多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向超过20%的学生表达录用意向;连续多年四、六级一次通过率居全校第一。这些响亮的数据都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
华侨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院之一。在华侨学院副院长陈洪海看来,国际化办学包括几个层次,其中包括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评价体系的国际化、科研的国际化和教材的国际化。在这些方面,华侨学院与国际高度接轨,不仅坚持全英文授课、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组建由海归学者及国外大学教师组成的中外教师团队,还引进国际通用执业资格证书课程,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据了解,华侨学院拥有多个身份:ACCA英国注册会计师中国区合作教育中心及分考点、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授权设立教育中心及分考点、美国微软IT学院全球合作院系、ORACLE教育学院。陈洪海认为,对于商科或经管类专业,“学位+证书”的培养模式是很好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位’体现了学生的学术本领和知识的深度,而‘证书’则代表了职业发展的需要。”他进一步解释道。
2012级的周君是ACCA证书实验班的一员,据她介绍,开学时,她和家长通过学院组织的讲座对这个班级有了一定了解,最后经过笔试、面试进入到证书实验班,在大学4年里,自己和班级同学们将参加14门ACCA考试,至少通过9门才能毕业。周君和班级中的很多同学都已经通过了全部的14门考试。“大学4年的学习虽然辛苦却也很值得,在企业实习面试时,有一个环节是读英文材料分析问题,跟我一起的很多名校毕业生读材料都没有我快,其中的很多面试问题,在我准备证书考试的时候老师都做过专门辅导,所以回答起来得心应手。”周君自豪地说。
自2005年起,华侨学院相继开设本科证书实验班。华侨学院在新生入学之初会召开证书实验班宣讲会,邀请各证书代表处代表从完善知识框架、拥有市场认可、拓宽人脉平台、提升英语能力等角度为新生们进行了全面介绍。新生自愿报名加入,证书实验班课程体系和普通班不同,大学期间会比普通班的同学多出十几门课程。目前开设的证书实验班有CIMA(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ACCA(英国注册会计师)、FISC(金融信息系统证书实验班)和CFA(注册金融分析师证书实验班)。证书实验班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他们优异的表现受到国内外雇主和国外高校的广泛好评。
重教学 抓管理 打造优良学风
华侨学院办学的一大核心特色就是将“教学”与“学生管理”高度融合起来,确定教学的中心地位,同时,严抓学生管理,形成优良学风。
根据华侨学院的《员工守则》,每名教师在学期初都要制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授课计划”,守则还规定了成绩考核方法及成绩分别占的比例权重。在一学期中,平时成绩占60%,期中、期末考试各占20%。副院长孙英介绍,学院允许教师在这个成绩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但宗旨是保证平时成绩的比重,这样也更利于督促学生保持学习的连贯性,而不是侧重于考试前的突击。
保持较高的课堂出勤率是形成优良学风的前提。华侨学院的出勤率能达到99.3%,学生听课认真,学习效果好,这些都得益于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院管理层多维度共同把控、分工明确,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齐头并进。
为了使教学与学生管理高度融合、无缝连接,华侨学院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出了“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在平台上,学生、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分设不同权限,不仅能查看到学生或教工的信息,还能查看到班级课程情况、考勤情况,进行数据汇总、教学评估等。
信息管理专业的刘丽老师介绍,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帐号,登上“学生考勤”界面后,能够看到自己的课表,并能查看班级信息,教师每节课结束后只需要登录平台,根据学生出勤情况选择“旷课、事假、病假、公假、迟到早退”所代表的英文缩写,一两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考勤并提交,更人性化的设计是系统中每名同学的信息都用照片展示,一目了然,方便老师能更迅速地找到学生。
在“考勤查询”界面中,平台还可以汇总数据,统计出学生从开学到现在完成的课程和考勤情况,为教师期中期末打分做出参考。2013级信息管理专业的班主任赵静认为,在教师上完课提交考勤后,自己能够更快速、详细地掌握学生情况,也能够更加及时地跟学生沟通。
前几天,陈洪海的手机上刚刚安装了这个平台设计的APP,“现在,这个系统还在试运行阶段,使用者可以提意见,对平台进行完善,正式运行之后,老师们在手机上就能操作各种功能,非常方便。”
回报华侨 开拓服务新领域
追溯华侨学院的历史,其前身是1984年,由北京市侨联主办,依靠海内外华侨华人捐资兴建的燕京华侨大学。2004年经过市教委评估取得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资格,学校更名为燕京华侨职业学院。2005年按照市教委批复,燕京华侨职业学院并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更名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
在建校之初,学院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市教委、全国侨联、北京市侨联等上级领导主管部门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在学校建设过程中,更是接收到了众多侨胞的无私捐助。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不断有海外知名华侨企业家和侨界领袖不远万里专程来校考察了解办学情况,纷纷慷慨解囊,为建设新校舍捐资。到2002年,先后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40位侨胞、乡贤捐款资助建校工程,累计捐助人民币5000多万元。学院主教学楼、贵宾室及多间多媒体教室均为华侨捐资建成。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2005年华侨学院成立后,学院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华侨学院秉承“回报”的院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不忘开拓“为侨服务”的新领域。
“华侨学生通过参加联招考试报考志愿,我校在全国联招考试中为本科一批次招收学生。”陈洪海说道。除此之外,华侨学院设置为侨服务办公室,专门负责开展为侨服务相关事务。计划在北方的高校中搭建一个与海外华侨在教育领域的沟通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北京市侨联在海内外华侨中的影响和资源,组织和开展一系列短期或中长期华侨交流学习项目。本学期也将建成华侨捐赠陈列室。
结合华侨对于国家传统文化方面的需求,学院还开设了通识课程教研室。学院当前正在广泛开展调研,未来将开设如太极、中医、武术、民族音乐舞蹈等课程,并将以夏令营、短期培训等形式,为侨胞提供多方位的服务,为海外侨胞与祖国的交流架起一座文化桥梁。
华侨学院学生与美国留学生举办联谊活动,游览北京动物园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