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暑期社会实践】重走西迁路,联大心永存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37名来自首都各大高校在校生组成的采访团,进行为期10天的“重走西南联大之路”活动,奔赴长沙、昆明、延安等地,深入探访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和历史亲历者、专家学者交流座谈,用手中的键盘、镜头记录传播,让学脉永远相承,让西南联大精神和抗大精神薪火相传。首经贸学生通讯社记者朱竹青就是其中一员。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校歌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19378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经过商议决定迁至湖南长沙,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日军的炮火烧到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随后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8月建立,到国立西南联大1946731日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当云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一起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原教室内合唱起这首昔日联大的校歌的时候,一股青年的方刚血气充斥了整个屋子。这首由冯友兰作词,张清常作曲的联大校歌,字里行间,散发着忡忡忧心和满腔的救国情怀。伴歌而出的,有云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眼角泛起的微微湿润,有首都记者团的成员们胸中快要溢出的激情与感动。

我们的故事从长沙开始

位于长沙的湖南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遭受过巨大的破坏。作为当时华中华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的湖大图书馆在19384月的一次日机轰炸中被毁,如今只剩下几根残破的石柱躺在校园一隅。在原湖南大学科学馆的205室,湖大的老师们为我们讲述了湖大人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205室并不是个普通的会议室,虽然室内简约质朴,但却见证了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复万里山河”的伟大历史时刻。

“这里是1945915日,长衡地区侵华日军投降仪式的举办场所!”说到这里,湖大的王老师显得异常激动。一直以来,湖大人始终铭记校史,将当年高声喊出“湖南之高等教育,不因暴力而中断”的怒吼的信念与勇气悬于心中,刻入骨髓,将这股爱国之情在湖大人中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抗战初期,清华大学就在为南迁做着各种准备,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在中南大学内修建了两栋教学楼和一栋学生宿舍,这便是今天中南大学校园内著名的“民主楼”和“和平楼”。新建成的教学楼还未来得及投入使用就遭到了日军炮火的洗礼,在墙面上留下道道弹痕。

1997年,当时的中南工业大学在“民主楼”和“和平楼”附近挖出了三枚日军当年投下的还未爆炸的炸弹。处于安全的考虑,公安部门提出收回并销毁炸弹。

“这三枚炸弹是日军侵华罪恶的铁证!我一定要把它保存下来,建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说话的一位满头白发,干净利落,挎着小布包,穿着凉鞋的老人。老人今年已经82岁了,名叫姚诤,退休前曾负责校园的绿化和建设。守护着这片土地大半辈子了,老人熟悉这里的一花一木。提起当年日军的暴行,老人的情绪很是激动,嘴唇颤抖着,说话也有些语结,收起了提前写好的演讲稿,双手挥舞着为我们讲述他了解的历史,讲着讲着 ,眼中就泛起了泪花。

日军的连续轰炸和破坏使得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选择向西南迁,其中最艰苦、最传奇的就是著名的湘黔滇旅行团。11位教师带领着250多名学生,步行3500里,历时68天,终于到达了昆明。

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了,这一办就是8年。

823日上午,当我们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西南联大旧址参观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他们当年的求学生活有多么艰苦。有一间原教室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经过多次的保养和翻修,比起昔日多了不少光泽。但是在当时,仅仅只是一间矮小拥挤的铁皮顶屋子,冬不保暖,夏不阴凉。宿舍更是寒酸,一间不大的屋子通常都是入住三四十个学生。教授们也不例外,闻一多和华罗庚两家就曾挤在一间屋子内,两家间仅仅只挂着一块布。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下,大批的人才被培养了出来,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全国乃至世界级的大家。

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强调一种刚强果敢,坚持有毅力,坚定信念,努力做到卓越的联大精神。联大的存在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但是联大精神对我们的影响始终不会衰退。越是困难的时刻,祖国越需要我们。青年时代就是需要利用一切机会,倾尽全力的帮助自己克服困难,成长为一个有贡献的人才。

在那八年间,太多的人吃了太多的苦,历史会记住一切,联大的存在一定会是国史上最荣耀最感动的一笔。联大的精神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认识,去熟知,去铭记,去践行。

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

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

维三校,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神京复,还燕碣!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