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举办“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
6月7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和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市委党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政府和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和法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围绕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会议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任米新丽教授主持,米新丽首先介绍了与会嘉宾,并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对近日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第一时间落实和回应,意义非常重大。同时,米新丽还介绍了首经贸法学院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举措和取得的成绩,希望通过倾听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将首经贸法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推向深入。
随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强教授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处处长王艳霞先后致辞。
刘强在致辞中对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对本次研讨会召开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法学院近些年所取得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希望在与会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法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更大成绩。王艳霞在致辞中表示,首经贸法学院和基地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的第一时间召开研讨会,体现了基地领导们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高效的工作效率,王艳霞认为,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法学专业应该当仁不让的走在前列,法学专业课的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应该进行有机结合,并就如何加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做的精彩评述。
会议第一单元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尹少成副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法学院王竹教授谈到了民法学一流课程群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他表示,要拒绝“穿靴戴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教学始终,并且要严抓课程论文和平时作业的学术规范,坚持以德育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智谈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思政课老师的切身体会,他从课程思政的来龙去脉出发并指出课程思政本质上是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施教主体“思政育人”的意识、能力与技巧,激发“思政育人”潜力,彰显“思政育人特色”。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宋华琳教授表示要开设、开好实务性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陶盈表示,课程思政切忌大水漫灌式的教育,学好专业知识也非常重要,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忽略专业知识,要因材施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陈磊老师以自己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板块出发,提出了社会公平正义与程序思维、规则意识是自己民事诉讼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并进一步介绍了民事诉讼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会议第二单元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陶盈主持。北京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吕廷君教授以“法学课程思政的立场”为题,通过对于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当秉持的基本立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理论和法治道路的立场出发,阐释了党校用学术讲政治如何站稳这个立场、实现这个立场。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翟远见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做法,学校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同步、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引进资源和走向实务相协同,全面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兰燕卓提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引导学生非常重要,要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三维一体不可分割的。教学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教学的课堂需要老师的引领,一个方面是建设课程,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师自身的思政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应该“润物细无声”地传递课程思政内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张建老师结合自身专业表明,外事无小事,研习国际私法的青年学习更要思想过关、品质过硬,并在此基础上锻造扎实的学识,培育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张世君教授做会议总结,张世君院长首先向参会嘉宾再次表示感谢,并总结了各位老师发言的主要观点,表达了自己所受的启发,认为法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着天然的优势,应当好好努力,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张世君还以“一个中心、一个机制、一本读物、一个课程、一批团队”概括了自己对法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构想,希望得到相关领导、校外相关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并诚挚欢迎各位嘉宾来到首经贸法学院进行指导,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法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好。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