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京津冀耕地资源碳汇能力实践调研
自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城市学院分团委积极落实校团委关于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相关部署与要求,第一时间制定工作计划,针对调查研究与实践安全等问题形成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目前,学院相关工作稳步推进,在实践过程中也不乏选题新颖、视角独特、立意深远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碳排放增长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耕地作为碳源和碳汇双重作用载体,剖析其碳排放空间分布和演进特征显得极为重要。
为此,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强教授指导,魏建飞、高威、吕军骁、王婧、汪有娣、赵天美、赵曼辰、罗宁8名同学组成京津冀耕地资源碳汇能力实践调研团队,按照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要求开展了相关实践,多角度探究京津冀耕地资源碳汇的实际情况,为合理提升京津冀地区耕地资源碳汇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耕地碳汇能力事关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点发展地区,人口的集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建设用地面积扩张明显,耕地资源被迫压缩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耕地碳汇能力的提升。
京津冀耕地分布资源图
北京市和天津市位于我国粮食主销区,耕地面积有限,农作物产量难以满足京津地区需求;河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省份,其农作物的产出数量和质量不仅为本省耕地碳汇水的提升提供战略支撑,而且能够弥补京津地区耕地碳汇效应有限的短板。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耕地资源发挥着重要碳汇功能,为实现“双碳”目标在耕地资源利用方面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对京津冀地区耕地资源碳汇的研究和探讨,不仅能够推进区域耕地碳汇提升和耕地高质量利用,而且对实现京津冀协同、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耕地碳汇能力研究,科学评价至关重要
团队成员扎根于我国低碳发展导向的新要求,针对京津冀地区耕地碳汇提升的现实需要,以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构建了本实践研究的评价图。
京津冀地区耕地资源碳汇评价理念框架图
耕地资源碳汇能力线上会议讨论
团队成员讨论耕地资源碳汇量驱动机理及提升策略,从京津冀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的实际出发,全面分析京津冀地区的耕地资源本底条件、人口规模和变化、耕地生产特点、生态建设水平、耕地保护机制等。
团队成员线上讨论分析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京津冀地区耕地资源碳汇量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对京津冀未来耕地资源碳汇量展开预测和分析,团队成员利用耕地资源及碳汇量的已知信息对未确定信息进行预测。灰色预测模型简称GM(1,1)模型,该模型对预测对象发展规律作出模糊性的中期模拟,建模精度高,便于检验,对耕地碳汇量的预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和可靠性。
模型与分级标准
绿色集约利用土地,实现低碳导向型发展是肩负在每个人身上的责任,对耕地利用碳汇能力的考察实践不仅提升了队员对于科学引导耕地利用低碳转型的认识,而且对耕地碳汇能力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团队成员将会继续完成对耕地利用碳汇能力的实践测算,为实现区域耕地“增汇增量”利用与“双碳”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未来,学院分团委也将继续推进“暑期社会实践情况日报”与每周例行的“暑期社会实践交流会”工作,及时与各实践团队交流研究动态,密切关注成员们的调研安全,确保学院各项工作安排落细、落实、落到位,为城院学子们投身祖国大地、感悟社会现实、增长本领才干保驾护航,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