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举办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专题讲座
5月25日,金融学院特邀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张桥云教授,做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与教材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为例》专题讲座,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教授主持会议,金融学院近60名教师聆听了讲座。
张桥云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如何抓、教学如何“思政”、教材如何“思政”四个方面进行讲授。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发挥专业课教学的“思政”作用是党对专业课课程建设和教师的新要求,也是确保高等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要做到实效,一方面要在教学上、管理上解决实际问题,找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切入点”,提高课程思政的总体效果。另一方面也要对课堂教学与教材的功能有新的认识,要由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一”功能向知识为基、研究为核、思政为魂的“三位一体”功能进行转变,在教学环节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
张桥云讲到,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有教学与教材两个方面。教学环节实现“思政”,一要抓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二要抓基础,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挖掘思政元素、寻找思政切入点、选择思政方法,让课程思政系统化、标准化、可复制,从而确保“课程思政”的效果基本相同;三要抓制度建设,完善课程思政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在恰当的知识点上,以恰当的方式,将恰当的思政元素嵌入教学环节。在讲授过程中,张桥云还引入具体案例,展示了通过对“贷款分类”、“银行资产结构分析”两个知识点进行 “知识传授——研究训练与能力培养——思政教育” 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讲解,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
张桥云认为,“教学思政”有五个要点:第一,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和关键;第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要把握好“度”,不能脱离知识点去讲思政;第三,讲问题、讲差距本身也是“思政”,教师需要用高水平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第四,提高教学能力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前提,课程思政必须基于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五,“身教”是课程思政最重要的形式和内容,教师需要认真教学、爱岗敬业,以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同样可以发挥出“课程思政”的作用。
在教材建设方面,面对课程思政和金课的要求,需要创新教材写作体例,强化教材育人功能和“研究”属性。面对国内教材编写“五多五少”的现状,需要强化教材“知识为基、研究为核、思政为魂”三个功能,理论更多联系实际、加强对概念的运用实践,聚焦关键知识、结合更多国内元素和重要切入点,使思考题和核心文献起到对教材知识点的辅助延伸作用。
讲座最后,尹志超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张桥云通过案例、日常教学、教材编写的细节,给各位老师带来启发。课程思政涉及课堂、课程、教学三个环节,教师要以知识为基、研究为核、思政为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课程思政的基础是教学,授课水平有了保证,育人就更能提升质量,正能量传递就会更加有效。因此老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有想法,也要有具体做法,每一位老师都要用心思考每一堂课程的内容和教科书的每一个细节,才会有真正的效果,学生才会真正获益。
主讲人介绍:
张桥云,男,1963年生,四川南溪人,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刘鸿儒金融教育基会“金融学杰出教师”,四川省首届教育育人名师;担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第一二委员,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主任、金融学院执行院长。
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4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担任国家一流课程(线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负责人(2020年),教育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负责人(2021年)。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