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法学院: 培养知行合一的法律人

首经贸法学学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现拥有法律经济学博士点和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30余名专职法学教师,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学科,注重交叉学科建设,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进行学科竞赛、科研创新和职业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操守的知行合一的法律人。因材施教制定三套培养方案在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法学院以“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为指导思想,在对学生个人规划和就业单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覆盖全体学生的三套培养方案,分别是“卓越班”、“涉外法务班”和“学术提升班”。

卓越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化为导向、注重学生良好的法律职业技能。特别强调有实效的实践教学,四年内到法院、检察院、律所等集中实习时间达到20周,同时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鼓励学生选修财经课程,将财经院校的专业优势融入到法学人才的培养当中,使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

涉外法务班强调开放性和衔接性,注重将英语和法律专业相结合,该班的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等多门课程都是双语教学,同时学院与美国等境外院校合作开展交流项目,互认学分,鼓励并帮助学生海外留学、交换或实习,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更好的通道。法学院副院长米新丽介绍:“学院与美国天普大学法学院在本科生阶段实施4.5项目,符合条件的优秀本科在读书期间,可以到天普大学法学院免学费交换学习半年。如果交换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天普大学接受符合条件的学生申请美国法学硕士,本科交换学习期间的学分最高可转入12学分累计到硕士课程。这样能为学生节省半年时间。目前,已经有两批共8名同学完成了一学期的交流学习。”

学术提升班课程设置突出学术研究视角,强化科研实训。“每年法学院有20%30%的同学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学术提升班就是针对这部分有志于法学研究的同学们开设的,在课程上更注重学术热点研读、法学论文写作规范、举办读书会、学术沙龙等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并安排专门导师指导学生申报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米新丽说。

据了解,为了给新生一个了解大学,了解学科和自我认知的缓冲期,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尊重同学们志愿的基础上,参考第一学期成绩排名,进行分班,三套培养方案针对三种不同情况,从实施第一年情况来看,基本能满足学生要求。科研工作接地气科研成果有实效近年来,法学院申报各类纵向课题25项,横向课题7项,申报省部级课题14项,其中,2013年李晓安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经济新秩序与主权信用评级制度研究》,喻中教授获批后期资助项目《宪法社会学》。法学院自办学术刊物《首都法学论坛》出版5卷。

法学院副院长张世君谈到:“学院近两年来在科研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从数量到质量较以前都有很大提升,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实施‘十二五’规划以来各项工作发展很快,带动了我们的科研工作,二是学院领导班子积极调整科研工作思路,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学院引导规划,又不强制,出台学院内部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合理进行科研考核,鼓励自由进行学术探索。同时要求每位老师选择经济法、民商法、法理学、国际法、行政法的学科归属,并在确定领域进行研究,这样几乎学院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到科研中来,从而实现了学院科研多元化、大众化。”

科研是一个从实践中来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特别是对于法学,科研的目标就是要发现社会规律,帮助社会更好运转。2013年法学院教师张世君、焦志勇着眼于实际,从政府决策咨询报告入手,获得历史性突破,共有4篇决策咨询报告分别被中宣部《成果要报》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成果要报》采纳。张世君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现有法律提出挑战,在大气污染治理、流动犯罪、交通拥堵等领域的现有法律已经不能很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密切关注社会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和方向。决策咨询报告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篇幅短小,问题突出,对策注重可操作性,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政策的有效形式之一。”参加国际学科竞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站在国际法庭上,我才发现,中国是个国际法大国,自己不再是功利的学习,我的背后是我的祖国,要维护国家利益,这是我在课堂上和枯燥的法律条文中体会不到的。”获得第十一届JESSUP国际模拟法庭大赛全国二等奖的法学院学生郝琼这样说道。JESSUP国际模拟法庭大赛每年有140多个国家参加,是国际法领域的“奥林匹克竞赛”,“JESSUP让我开阔了思路,收获了团队意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对国际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JESSUP带领郝琼走进国际法的殿堂,现在,她已被保送到外交学院国际法专业深造。

法学院党总支书记谢海霞介绍:“在2013年法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竞赛类课程被纳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目前学院每年都参加的国际比赛主要有三个,JESSUP国际模拟法庭、中国WTO模拟法庭比赛和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通过一系列国际竞赛,巩固了学院国际化办学成果,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学院层面,每一个比赛都有一名辅导导师,全程陪同学生准备,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谢海霞说:“这些国际比赛的题目都是学科最前沿的探讨和最生动的案例分析,以国际法为例,我们分析过关于专属经济区文物打捞、犯罪紧追、国家领土消失等问题,都是法律的临界点,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对于学生思维提升有很大帮助。”

法学院学生荣获“中国第12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全国选拔赛”二等奖

通过这些国际比赛,学生们提高了英语水平,增强了团队精神,在多元文化下体会到了西方法律精神,明白了怎样坚持学术操守,谢海霞说:“比赛回来,学生们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真的为他们骄傲。”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学院立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模式,从重视学校内的课堂实验教学,扩展为课内课外、学校社会相结合,强化学科融合,注重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理念,采取了案例教学、诊所教学、学科竞赛以及法律援助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构建了“学、练、赛、献”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2013年获批北京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走进法学院李晓娟老师的课堂,同学们正在利用法学实验教学系统进行立法模拟训练。关于实验教学,米新丽介绍说:“法学实验教学系统是法学院开设实训类课程的辅助手段之一,通过虚拟法律工作场景,同学们模拟担任法律业务的不同角色,解决立法、执法、诉讼与非讼业务领域的专业问题,让学生不出课堂也能体会真正的法律工作流程。”除了采用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学院在政策上下“硬功夫”提升教学效果,为了鼓励老师回归课堂,出台教学贡献奖励办法,表彰在教学方面突出的老师,设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项目,向课堂要效率,以教风促学风,不断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米新丽、李晓安2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谢海霞、金晓晨等4名教师被评为首经贸教学名师,学院曾在一学年内有5名教师全校学评教排名前30

法律诊所作为法学院传统实训类课程,在2013年,受理社会案件咨询、援助10余件,组织“普及法律知识、化解医患矛盾”天津武清医院医患纠纷解决座谈研讨,走进武警部队进行普法宣传,“普法进社区”方庄小区社区法律咨询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服务社会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学院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各区县基层法院等20余家司法实践部门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每年按规定时间组织学生实习,领导班子分头走访,切实保证学生实习不走过场,真真正正有所收获。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