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图书馆与新村街道共同举办端午节特别活动——走进“非遗”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在传统佳节端午到来之际,为了让师生们感受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氛围,体验优秀“非遗”文化,5月29日,图书馆与新村街道在图书馆主楼报告厅共同举办端午节特别活动“走进‘非遗’——面塑和皮影戏”。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历史源远流长,在民俗节日有馈赠、祝福和装饰的作用,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本次走进“非遗”面塑活动特别邀请了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高级教师,非遗面塑传承人,首都师范大学面塑课程导师姚惠敏做指导老师。姚老师分享了面塑艺术的历史、特点和制作方法,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精美别致、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讲述了自己“与古为徒,通过传统庙堂彩塑的学习,呈现传统技艺的延续”的学习经历。姚老师还给师生们带来了面塑的制作原料和工具,现场指导,和师生们一起开始了“玉兰“的现场制作。

“走进非遗”的第二场活动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戏表演。邀请到了世界非遗泰山皮影第7代传承人,中国孔子基金会大国工匠非遗保护专项基金管委会主任,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范维国。范老师为师生们介绍了皮影戏的历史起源,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朝,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从选皮、制皮、过稿、画稿、到熨平、敷彩、镂刻——皮影的制作技艺。范老师还介绍了泰山皮影戏的特点,它起源于清代,其声腔种类丰富,不仅继承了早期山东皮影的“摩调”,还广泛吸收泰安当地流行的其他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腔体系。之后,范老师和他的弟子为大家表演了泰山皮影戏著名的代表剧目《泰山石敢当》,并且现场指导了师生制作孙悟空、老虎、古装小姐等皮影戏影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表演,亲手参与制作过程,沉浸式体验了面塑和皮影戏的魅力。在端午节的特别时刻,整场活动既展现了非遗艺术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又提升了师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今后,图书馆将继续为师生们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推广和文化创新活动。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