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厚羿所著论文在《哲学研究》上发表
近期,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厚羿副教授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当代辨析》在国内权威期刊《哲学研究》的2023年第4期上发表。《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在学术界享有广泛声誉。
文章介绍
《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当代辨析》是李厚羿2022年北京市社科基金《数字技术变革中的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创新研究》(22ZXC009)的阶段性成果,文章系统全面地梳理了马克思学术思想史中“精神生产”概念的发展历程。文章认为“精神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精神性”和“生产性”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特征。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精神生产”的“精神性”和“生产性”都蕴含在实践概念中,“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特有的感性活动,它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分工的推进而不断深入,最终指向“自由自觉活动”的人类实践目标。在经济学视野中,马克思将“精神生产”置于生产主义批判的语境内,“生产性”体现为资本主义的增殖性特征,从而使得“精神性”价值沦为生产主义的外在表现。20世纪中后期以来,“精神生产”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非物质劳动和文化逻辑等理论开启了研究当代社会中精神性渗透和生产性弥漫等特征的新方式,由此展开了关于新型生产劳动者变革的“生命政治学”趋向,为此人们应当审慎对待这一问题。
作者介绍
李厚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近年来,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参编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工委重大课题等。个人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奖”,以及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北京市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等称号。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