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北京市教学名师王海林:研学数十载,初心志不改

王海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海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学、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等课程的教学任务,长期从事财会与信息技术结合领域的研究和实务。兼任财政部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委、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库、北京市科委和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的评审专家,《财务管理研究》杂志编委。2022年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启发思考,把“问题”留给学生 

“教师要明白,学生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要掌握教学规律,根据不同对象组织教学活动。”王海林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至关重要。面向本科生,她强调传授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打下坚实专业知识基础;面向硕士研究生,除讲授更专业的知识外,她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面向博士研究生,王海林则注重培养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要把麻烦和问题留给老师,直接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少走弯路。王海林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了独特的教学心得:“应该适度的把‘麻烦’和‘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思考的过程,这将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会遇到问题怎么想办法。”

在授课过程中,王海林会讲授最基础的知识,包括基本模型、方法,随后便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课上,讲到内部控制流程内容时,王老师举了一个企业员工差旅费报销的案例,让我们自己动手画出业务流程图,并分析其中哪些环节可能会出现问题。”研究生葛静洋说。

“不主张直接让学生跟着老师做,这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应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王海林有时会将做好的财务信息化模型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拆解,探索如何制作。“自己拆解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会根据老师的要求,主动思考,做出更多的东西,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也是激发兴趣的过程。”

把“问题”留给学生并不是一种“轻松”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该如何解决,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都是老师需要做的。“在内部控制课上,王老师将课本上的内容与企业实际业务中的案例相结合,让同学们分组进行问题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在同学出现考虑不周或者回答的不好时,老师会把同学们不足的地方举例说清,让同学们能够牢牢记住。我觉得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比较科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熟练地掌握知识。”研究生葛静洋说。

 

研以致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王海林认为兴趣和热爱是开展研究的前提,也是做好研究的基础。“科研中最重要的是兴趣和热爱,这能让自己习惯于关注最新发展,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与社会的现实需要,在关注的过程中想到研究问题”。写专著《价值链的内部控制》一书时,王海林会随身携带纸和笔,突然有一个想法时会随时记下来。“当你有想去研究某个问题的强烈愿望时,就会不断去思考解决。”

1993年,王海林开始从事财会与信息技术结合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近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内部控制与信息技术结合、企业价值链控制、会计信息化和政府审计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王海林本科攻读控制理论/计算机与系统科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转攻会计学专业。在银行工作期间参与了银行系统电算化开发,在研究生求学时期又参加了原轻工部国家863项目的财务系统的开发设计等,实践课题有效的帮助其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计算机与会计学交叉融合的专业背景,丰富多元的实践经历为王海林日后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王海林共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企业关系网络、输入型和内生型内部控制缺陷防扩散机制研究”在内的科研课题6项;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僵尸企业的供应链溢出效应与其控制策略研究”等课题8项;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政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1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和参编教材24部。专著《价值链内部控制》获得会计界最高奖——杨纪琬优秀会计学术著作奖,主编教材《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谈及对于自身科研团队的要求,王海林认为研究团队应着力于研究,而研究的关键之处是要基于现实、创新和实事求是。“研究首先要立足于国家和企业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做有意义的研究,顶天立地;其次要追求创新,强调新的想法、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同时研究一定是实事求是的,不能为了结果数据造假。”王海林以兴趣为导向,创新思考,顺应国家信息化发展,将财会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联系国家发展与企业现实需要,真正做到为社会解决问题。

 

塑造品行,用心浇灌育人之花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到专业课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品格,培育良好的品行?王海林也会主动思考、设计,她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专业实际案例,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精神洗礼。

几年前,王海林在参观兵马俑、莫高窟时,发现在兵马俑和壁画的制作中存在严格的质量控制,王海林通过系统化的思考总结,进行教学案例分享,让一直以为“内部控制”是国外首先提出的同学们了解了早在秦朝时期,我国就已存在内部控制,大大增加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了民族自豪感。

在数字化的背景下,信息造假、信息泄露等问题给数字化平台带来了极大风险。在讲授财务管理信息化课程中的控制问题时,王海林讲到:“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人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而且无论怎么做都在规矩的范围内。这就是实现了自我控制,是组织控制的最高境界。在数字化环境下,更要强调自我控制,即自律的重要性”。王海林通过专业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让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同时也领悟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应和专业知识相结合,避免课程思政的简单口号式发展。思政内容应入理、入心,才能被学生自觉接受,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这是思政教育应该追求的。”

“王老师是一位学术精良、治学踏实、德学并重、关怀学生、凝聚力强的好老师。一方面,老师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很严,要求很高。另一方面,老师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十分关心。我们是师生,也是朋友”这是学生对于王海林的评价。

一直以来,王海林以“做人、做事、做学问”作为育人理念,“做人要正直诚信,做事要踏实勤勉有底线,做学问要勇于求索创新。”在每一位研究生入学时,王海林都会非常明确的告诉学生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要做。这是独特的入门第一课,也是她口中的“底线教育”。与此同时,对于自己的研究生,王海林始终强调不要被他人或书本禁锢,要勇于打破固有界限、勇于质疑、永保创新的勇气。“老师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说,做人要正直诚信,不可以为了得出结论而篡改数据,这是底线。选择攻读研究生,就要踏踏实实地利用学校和老师同学的帮助,做出点成绩来。同时王老师还鼓励我们,积极申报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和MPAcc大赛等项目,让我们参与到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中去,在求索创新中掌握知识”,研究生葛静洋说。

“教育不是板起脸来,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在疫情前,我们每年春天、秋天会到公园聚会,把讨论会开在大自然之中,边走边交流讨论,身心都会得到提升。”丰富多样的活动可以称为是独具师门特色的“例会”,春天时的赏花,秋季的游园,元旦一起爬长城,这都是深刻难忘的师门记忆。“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并不只是拘谨在教室中,在室外活动中更可以使彼此快速熟悉,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团队应该是像家人一样的存在”,王海林说道。

近30年的教学生涯,王海林始终用心和年轻人在一起,贴近每一个学生。“心若年轻,岁月不老”成为王海林教学生涯中的最大收获;“不忘责任和理想,守住底线,享受精彩人生。”也成为了王海林对每一位学生的寄语和期望。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