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跨越千年时空 对话古今智慧 | 老教协西区分会赴航天博物馆与大葆台汉墓开展参观见学活动

10月21日,学校老教育工作者协会西区分会组织常务理事、联谊组长、社团负责人和离退休人员党委退休第二、四党支部部分党员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参观见学活动,先后探访中国航天博物馆与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在宇宙苍穹与历史深处之间,完成了一次对科技精神与中华文明的深刻对话。

在中国航天博物馆,老同志们开启了一场见证中国航天发展的探索之旅。从记录“两弹一星”艰辛历程的黑白照片,到按比例还原的长征系列火箭、北斗组网卫星模型;从神舟返回舱实物、嫦娥探测器,到祝融号火星车仿真品,丰富的展品系统呈现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

在“航天人物”展区,大家驻足于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展板前,久久凝视并由衷感慨:“正是这些国之脊梁的无私奉献,撑起了中国航天的一片天。”而火箭发射模拟体验环节更是将参观推向高潮——当长征五号火箭点火升空、冲破云霄的震撼画面配合轰鸣声响起,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老同志们真切感受到大国重器升空的磅礴力量。

随后,大家转赴至位于丰台区花乡的大葆台西汉墓遗址。站在遗址观景台上,规模宏大的“黄肠题凑”墓制完整呈现眼前——1.5万根柏木枋层层堆叠成3米高的椁室,木材纹理与凿痕历经两千余年依然清晰可见。阳光透过玻璃顶洒落木枋,光影斑驳间仿佛时光在木质肌理上轻轻跃动。老同志们细致观察墓坑结构,对汉代工匠的智慧赞叹不已。

大葆台汉墓得以保存至今,其科学封土层功不可没。层次分明的黄土层、黏土层与木炭层构成完善的“地下防护系统”,展现了西汉时期领先的防腐、防水技术。“这不仅是墓葬,更是古代工程学的杰作。”一位老教师感慨道,“它生动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卓越智慧。”

从遥指苍穹的航天重器,到地下十余米的汉代墓穴,一天之内,老同志们完成了一场时空交错的文明对话,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大家纷纷表示: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工程智慧,还是今日探索宇宙的航天精神,都彰显着中华民族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血脉。大家将把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人,让跨越千年的智慧与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