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图书馆举办人文系列讲座之从《觉醒年代》几位主角看新红学发端

为纪念新红学百年,图书馆于5月19日下午举办了题为“从《觉醒年代》几位主角看新红学发端——纪念新红学百年”的讲座,该讲座也是“共沐书香,传承文化,献礼建党百年——图书馆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一。主讲人是文化与传播学院彭利芝教授,彭利芝师从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于天池教授,主讲《红楼梦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历史与文化》等课程。图书馆全体馆员和部分学生聆听了讲座。

新红学发端于1921年。最近播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面的几位主角——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与新红学的发端密切相关。彭利芝从《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小说讲起,首先介绍了《红楼梦》的作者、创作时间、小说的类型以及脂评本、程甲本、程乙本等相关版本信息。接下来重点谈到了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对《红楼梦》研究与评价。

红学分为评点派,索隐派和考证派,蔡元培时任北京大学校长,是旧红学索隐派的代表人物。1916年1月至6月,《石头记索隐》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单行本于1917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印行。自1917年至1930年,《石头记索隐》再版十次,影响很大。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贾宝玉有爱红癖,言以满人而爱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汉人唾余也。”“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朱者,明也,汉也。”  

而红学考证派代表人物胡适批评蔡元培是在猜笨迷,开始了红学史上著名的“蔡胡之争”。胡适在《红楼梦考证》里通过寻找古人阅读《红楼梦》的记载,来断定作品的成书年代,又通过古人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来断定作品的立意本旨,然后将作品里的一些内容与曹家家事进行对比,得出作品里的创作素材来源于曹家家事。前八十回作者为曹雪芹,后四十回作者为高鹗等结论。胡适的考证使得他成为推倒旧红学、创立新红学的第一人。

蔡元培对胡适有知遇之恩,聘请胡适到北大任课,并大力支持年轻的胡适在北大立足,然而蔡胡之间在学术上的君子之争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这也是值得我们今人学习之处。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有两篇专门论述《红楼梦》。他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在中国,小说是向来不算文学的。在轻视的眼光下,自从十八世纪末的《红楼梦》以后,实在也没有产生什么较伟大的作品。”

民国时期文化大咖们围绕《红楼梦》研究形成的新红学使得小说的地位空前提高,掀起了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新红学、甲骨学、敦煌学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三大显学之一。文学上《红楼梦》“一跃成了文坛上的上客”。1917年,胡适、刘半农、鲁迅等在北京大学开设小说课程。思想上《红楼梦》宣扬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和恋爱婚姻的自由,反封建的“圣经”、是青年学子的精神食粮。他们的观点在民国时期掀起了层层波澜,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1年,汪原放采用新式标点和分段形式校点整理的亚东版《红楼梦》甚至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影响至今。《红楼梦》对中国戏曲、电影、文学、学术研究、新时代文化建设,甚至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

彭利芝深入浅出,将《红楼梦》产生近三百年,特别是近百年红学发展的脉络和历史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一一展现。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