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我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组织专家学者学习宣传阐释二十大精神,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前进道路上的奋进力量。
贯彻创新发展战略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春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经济与管理研究》主编,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和必由之路。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一,要深入科研体制的改革,切实重视基础研究。这是科技创新最深层次的丰富源泉。基础研究原创性的重大突破往往孕育着科学与技术质的变化,并将促进人类认识和生产力的飞跃,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现行的科研考核体系重数量而轻质量,不利于基础性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开展。因此,考核体系改革刻不容缓,为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提供广阔空间。第二,要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保障教师、科研人员充足的物质基础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学校管理"去行政化",消除官僚主义习气,切实解决"钱学森之问"。这是创新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第三,实施能有效激励企业家冒险精神和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制度安排。这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关键。这类制度安排包括但不限于:(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保证企业从成功的创新中获得丰厚的回报,激励企业家的冒险精神(2)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减免税的优惠,减轻创新的资金压力(3)支持风险投资基金给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4)鼓励"产学研"一体化的改革方案。第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重要民生问题
童玉芬,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口与经济》期刊主编,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关注民生问题。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民生问题,处处体现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报告第九部分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中,分别从如何完善分批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群体、完善住房制度、推进健康中国等六个重要民生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民生领域仍存在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作为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总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水平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则快速发展,人口发展的形势叠加在已有民生问题上,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我国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实施了“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生育政策,2021年又进一步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但是近年来出生率近年却一直持续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下降到1062万人,出生率仅为7.52‰,只相当于2012年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的一半左右。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模达到2亿人,比重达到14.2%。据预测,至 203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人左右,2050年将达到4亿人上下,在总人口中占比接近30%,即每三个人中将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
随着老龄化水平的进展,我国老年人群在总人口中的规模越来越大,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如何在尽可能调整并提升出生率,改善人口结构的努力中,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解决未来老年人群面临的迫切问题,例如老年人的收入不平等、贫困、养老保障、健康、老年人的再就业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都将会成为未来我国民生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千万家庭中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并提出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奋斗的方向。
推动新时代法治建设阔步前行
米新丽,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2014年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专题研究法治建设,通过了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写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并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部分,进一步强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2020年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把全面依法治国推向新高度。首次将法治建设单独作为专章论述、进行专门部署。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要求。报告彰显了我们党矢志不渝推进法治建设的决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们党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政治宣言和纲领性文献。作为高校法学教育工作者,要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首先,要把报告精神带入到人才培养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高素质法治人才,而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正是法学院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专业思政框架下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同学们深刻体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要把报告精神带入到学术研究中。例如,报告指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如何进行上述领域立法则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实践基础。因此,我们要对二十大报告中的法学议题进行积极研究,为立法提供学理支持,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刘冠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用23个字符、两个关键词下了明确定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定义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从党的百余年历史维度看,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现代化国家作为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经过百余年的艰辛探索、接续奋斗,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中国式现代化。从新时代十年的奋斗历程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未来发展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开创者、推进者和拓展者。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非其他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经验,创造性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立足新时代实际,概括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总结现代化建设历史规律,提炼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擘画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创造、推进和拓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定型铸魂为“中国式现代化”,进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定义的科学内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思想认识上,既有利于深刻理解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有利于深刻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实践行动上,则有助于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更加坚定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重大原则,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在党领导下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觉和自信。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