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北京日报》4版整版刊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新时代首都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专题报道,展现首经贸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胸怀“两个大局”,“立德树人践初心,服务首都担使命”的生动实践。
作为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和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新时代首都发展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怎样做好服务首都发展这篇大文章?
“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市属高校要与北京发展同频共振,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当好‘智囊团’和人才的‘蓄水池’。”校党委书记韩宪洲在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宣讲时说。
首经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时代”坐标系,胸怀“两个大局”,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充分发挥地域和学科优势,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与“首善标准”对标对表,推进学校实现内涵、特色和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供卓越智力支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书写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首经贸答卷。
坚持党建引领 强化“首都”属性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首都未来发展的蓝图,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工作提供方向指引。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办学过程中的“首都”属性,始终牢记“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的办学要求,鼓励师生在京华大地开展生动实践。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学校党建的首要问题。“抓党建就要抓育人,就要抓好育人”。首经贸积极主动探索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间内在关系、途径、方法、载体。学校各级党组织把课程思政建设和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落实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不断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动党建和育人深度融合。
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学校党委自觉地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韩宪洲多次强调:“‘立德树人践初心,服务首都担使命’既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办学定位,也是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
在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中,明确了贯彻落实市属高校分类办学改革精神,更好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学科专业决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主动关、停、并、转10个本科专业,更加聚焦学校经管类优势特色。
2021年起,学校每年调整不低于10%的招生计划,逐步引导招生向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新兴交叉学科专业、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倾斜。在研究生学科专业方向设置方面,超过50个研究方向能够直接服务于首都发展,如应用经济学学科设置自贸区研究、贸易便利化研究等方向,区域经济学专业设置首都区域经济方向等。
目前,学校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三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量达25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4个,学生覆盖率超过90%。
学校党委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征程中找到切入点、发力点、生长点。
2021年11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立红色文化研究教育中心
发挥“财经优势” 当好首都发展“智囊团”
京津冀城市群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好成效的基础上,如何做好产业协同、推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教授团队在最新撰写的《推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内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研究》报告中给出多条建议,精准回答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推动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的发展要求。
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首经贸特大城市研究院首都圈研究团队也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作为国内最早持续性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高校之一,首经贸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这些成果采纳仅仅是学校服务首都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共有43项研究成果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27项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主要领导批示,其他省部级领导批示16项,多项研究成果已被采纳,为国家和北京市重要决策贡献了“首经贸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首经贸致力于科研基地和平台的搭建,凝练科研方向,培育科研团队,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契合度稳步提升。
学校共拥有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机构7个,包括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首都高端智库、CBD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国家税收法律研究基地、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实验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基地。
拥有北京自贸区研究院等校级科研平台41个,围绕北京市“两区”建设,首都法治研究,北京市人大预算监督研究,京津冀重大工程建设安全监管体系研究等10个重要方面开展研究,承担直接服务首都的各类课题1000余项。
“学校强调科研要‘顶天’和‘立地’并重,一方面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着眼国家需要,研究重大问题,站稳‘财经圈’。另一方面,作为市属高校,更要关注首都发展问题,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韩宪洲说。
学校成立国内高校首个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研究院,牵头起草了我国首部企业ESG信息披露标准,为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信息披露依据。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共建北京市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其中部门预算审查监督模板已在2021年部门预算初审中得到应用;与蚂蚁商联成立中国消费大数据研究院,为企业发展提供商业指导……“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发布会”等学术会议成为国内知名学术品牌。
近年来,学校搭建了开放、合作、共赢的研究平台,有力带动了科研创新团队的组建,人才和智力不断汇集,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再到“成果产出”……真正实现了科研和社会服务“顶天立地、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2020年9月,首经贸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18年1月,国家税收法律研究基地颁牌仪式在首经贸举办
开展“有组织科研” 不断产出“代表作”
学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牢牢把握服务国家和首都需求这一根本目标,把过去“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变成“首都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把教师真正组织起来,做成事、做大事,积极引导教师通过协同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发挥服务国家和地方政府顶层设计的智力支撑作用。一方面,通过“揭榜挂帅”设立重大课题,更好地为首都发展建言献策;另一方面,根据每年首都发展中的新问题、新要求主动调整基地研究方向,紧跟国家和北京市要求,设立具有导向性的研究课题。
2021年,科研处围绕“自贸区建设”设立8个课题,针对北京自贸区建设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等问题展开研究,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形成决策依据。
在新版“教师职务聘任工作文件”中,学校增设智库类成果、软件著作权登记等科研成果认定类型,提高了咨询报告、领导批示、决策采纳等类型科研成果的等级,从评价体系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服务首都工作。
“从期刊论文发表的角度看,首经贸对服务首都的贡献度在北京财经类院校中位列第一。”该观点出自经济学院副院长杜雯翠发表的文章《北京财经院校服务首都发展的绩效评价》。
在服务“两区”建设研究方面,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张杰教授的《北京CBD现代服务业扩大开放研究》《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等项目成果被市商务委、市经信委等政府机构采纳。
劳动经济学院童玉芬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首都圈人口空间格局优化与环境压力纾解》,针对首都圈人口对资源环境的空间压力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法学院院长张世君撰写的《建议制定首都法:以法治手段保障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实现》获中央领导人批示,高桂林教授《关于京津冀机动车尾气治理的提案》获北京市委主要领导批示。
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开展的“丰台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文化形象建设”“丽泽金融商务区金融文化及文化形象宣传”等多项研究对地方各区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管理工程学院建设安全研究中心团队开展的“雄安集团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模式创新研究”课题成果,弥补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性规划的不足,基于成果出台的多项制度已在雄安新区工程建设中得到全面实施,相关实践经验也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工程建设中得到采纳应用。
这些成果仅仅是学校建言咨政的“冰山一角”,在学校多项政策引导下,学校教师成果频出,干劲十足,形成了“研究方向有导向,研究内容有出口,研究成果有认定”的良性循环,教师“立足京华大地,做足北京文章”已经成为生动实践。
2021年12月,首经贸召开“智库工作暨服务首都经验交流会”,深入总结近年来学校智库建设与服务首都工作
2020年7月,首经贸成立全国首个ESG研究院——中国ESG研究院
对标“四个中心” 筑好人才“蓄水池”
“建校至今,学校有超过20万名毕业生活跃在首都建设的大舞台上。20万人,关系到北京的千家万户,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是为北京市民做的最大贡献。”韩宪洲多次强调。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坚持把“四个中心”“四个服务”作为引领发展的定向标,不断提升学校与首都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对标北京“全国政治中心”功能,学校依托城市发展的政策研究和实践创新,参与城市核心功能区控规及建设,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不断强化“四个服务”水平,上千名学子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园会、2022年服贸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首都疫情防控等重大服务保障和志愿服务,展现首都学子风采。
对标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学校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育课程和“审美体验与艺术鉴赏”通识教育选修课专题模块等,开展更多文艺类课程及活动,提升美育质量。充分用好北京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经贸”,成立“红色文化研究教育中心”以及多个校内外红色教育基地,新编“宝塔山下的审判”红色舞台剧,举办“红色财税百年印迹展”等各类活动,形成浓郁红色文化。
对标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学校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目前已与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17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外培计划”项目累计派出学生33人次;作为教育部首批52家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已有2000余人次参加了国际组织有关讲座,目前已有14名学生参与了国际组织实习;2021年由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正式招生。
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平台,经济学院开设有十余门全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和多门中英文双语授课的课程,与30余所国外著名院校开展互派学生的交流项目,构建开放型、国际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对标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学校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加强实验室、智慧教室等资源平台建设,促进学校信息技术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在校园中打造专门的创客空间进行创业团队的孵化和培养、设立创业咖啡厅组织学生团队招标运营、开展Maker集市体验创业乐趣,在实践中培养兴趣、锻炼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学生矢志报国、服务社会。两年来,学校共派出“青年服务国家”社会实践团队396支,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形成成果报告近400篇,其中95%以上都围绕首都发展相关议题展开。
近年来,学校招生规模连续多年保持稳定,是在京招生人数最多的市属高校之一,在京就业率超80%,一大批校友活跃在首都金融、财税、会计等行业以及各大企事业单位。
首经贸以“首善标准”培养适应首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践行“立德树人、厚植基础、彰显个性、激励创新、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具有首经贸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未来,首经贸将继续深入落实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建设步伐,提升学校在首都高校和财经类高校中的辨识度和贡献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首经贸共有600余名志愿者参与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总服务时长长达6.7万小时
2021年,首经贸在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实践”专项赛中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
2021年5月,“品经典影音·敬建党百年” 2021全国校园电影音乐会在首经贸举办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