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我校法律诊所成员韩晓晨、曾令峰等人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出庭代理“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一案,最终取得诉讼的胜利。
名副其实的法律“诊所”
法律诊所在2005年正式成为公益诉讼代理组织,现成员13名,法律研究中心的李长城、赵鹏、刘迎泽和张兴4位老师担任指导老师。至今代理庭审案件30多起,主要为公众提供民事、行政纠纷的法律援助。诊所还开通了官方微博“首都经贸大学法律诊所”,通过网络媒体这一新型传播媒介为公众群体进行相关法律问题的解答。
本次“政府信息公开”一案原告张兴是我校法学院的老师。他说:“法律诊所是针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开办的实习基地,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社区设点提供咨询,代理民事纠纷、日常消费等民事案件。”
法律诊所在每年五月左右面向社会开放,且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宣传。多年来,法律诊所致力于公益诉讼事业,为普通民众“诊断”和“治疗”。
全心全意的法律援助
除今年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一案外,在2005年,法律诊所接受了中国第一期烟草公益诉讼案的代理任务,2009年11月2日,大鸭梨筷子诉讼案中胜诉,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法律诊所进行公益诉讼,不取任何费用,一切为了民众的权益。
“可以说我们是为诉讼而诉讼。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传播法治理念。”韩晓晨说。法律诊所担任着一座连接普通民众与法律维权间的桥梁,在维护公民权益的同时,普及法治理念构建和谐社会。
“亲临战场”的法律实践
对于一件庭审案件的代理流程,法律诊所首先对当事人及其委托案件进行了解,明确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并有指导老师严格把关,确定是否接受代理。决议通过后诊所成员指导委托人寻找相关证据。
“诊所诉讼一小步,公益诉讼一大步”,法律诊所现任所长车晴认为,在法律诊所的实践以真实的案例为依托,通过查找资料、收集证据等工作,将课堂上说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能够对理论和法律条文理解的更清楚透彻,更有针对性。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