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联盟成立!首经贸成功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高端论坛”
2024年4月17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高端论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为主题,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广播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心、京津冀大格局栏目组、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来自京津冀三地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协作、交通一体化、生态协调、创新共同体打造、公共服务、智库建设等主题共话协同发展,展望美好未来。
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崔占辉,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边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文举分别致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尹志超教授发布《首经贸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叶堂林教授发布首都高端智库报告《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新闻》主播李杰主持会议。
主论坛现场直击
崔占辉在致辞中指出,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每一个重要阶段和环节都亲自把脉定向,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崔占辉表示深入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为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研究团队自2007年组建以来,聚焦首都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持续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要充分发挥首都高端智库平台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高层次智库人才队伍,更好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言献策,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
边建在致辞中指出,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北京市委市政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创办的《京津冀大格局》自2018年1月3号开播至今,一共制作了150多期节目,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和成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地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边建表示感谢包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内的专家学者,对北京广播电视台节目的一贯大力的支持。希望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为节目提供更多的理论政策的指导与建议。北京广播电视台将借助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持续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宣传报道,为三地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王文举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三地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要求和部署,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王文举表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单位之一。自2007年起经过17年的探索和发展,首经贸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域已经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建立了稳定的研究团队。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是我们学校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强国战略的部署,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社会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研究成果发布环节,尹志超发布《首经贸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介绍了学校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和远景规划。学校将进一步统筹学校优势资源,紧密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及应用性的研究,更好地服务和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叶堂林发布首都高端智库报告《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该书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以来,在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发展、生态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叶堂林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由东西平衡向南北平衡的重大部署,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必然选择。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经过“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如今已经到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阶段。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副局级干部、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白向东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刘维友
京津冀协同办领导报告环节,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副局级干部、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白向东,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刘维友分别就各自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和未来规划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李杰主持会议
随后举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高校智库联盟授牌仪式和京津冀协同发展30人成立仪式。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高校智库联盟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15所京津冀高校智库机构联合成立,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致力于打造新型智库体系,通过整合区域内的研究力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合作智库生态。联盟将联合组建科研团队,打造学术品牌,完善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数据研究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监测平台建设,汇聚各方智慧和资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智库支持。
校党委副书记徐芳教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高校智库联盟代表授牌
北京广播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心主任严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30人代表颁发证书
主旨报告环节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主持。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首经贸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仇保兴发表了《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科创生态的概念借助于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强调系统内部的不同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主体跟环境的互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联合合作共识,这些相互作用成为生态体系能否持续快速演化进化的最主要因素。优化创新生态体系主要聚焦科创者的自由度、企业集群、科技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分别对应创新生态体系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京津冀三地应当紧抓有效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活力,形成无中心或去中心企业集群和营造良好的科创营商环境三个主要着力点,优化京津冀创新生态。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发表了《打造新质生产力全球标杆城市》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人类已进入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爆发阶段、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基于可再生新能源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电动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且以数据、算力、算法为关键生产要素、以循环流动为物质代谢关键特征的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是生态文明的生产力范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北京打造为新质生产力的全球标杆城市,顺应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要求。北京应着力打通资本三级循环体系中的堵点,提升自身全球资源配置力、影响力,促进科技、人才、教育以及空间品质互动。
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以《新思想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成果与经验》为题分享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规划建设中如何把握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这样一件千年大计和国家大事?如何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落实世界眼光和中国特色?怎样在实践中推动副中心保持生机勃发姿态?面向未来怎么样坚持根本遵循一张蓝图?”等四方面的成果与经验。
与会观众认真聆听论坛
户外论坛
平行论坛一
本次会议设立了2个平行论坛,平行论坛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纳楼第七会议室举行。第一单元由首经贸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主持,来自京津冀地区的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区域一体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发表了《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主题报告,提出加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关键是要建立起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衔接,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河北经贸大学原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河北省政府参事武义青发表了《聚焦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题报告,提出京津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应该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先行先试,深化科技、经济、人才体制改革和区域合作机制改革。
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双发表了《区域一体化与京津同城化:理论、实践、探索》的主题报告,提出应围绕打破区域行政封闭管理体系、建立深层次利益平衡机制进行制度性探索,释放同城化活力。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发表了《京津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五量”》的主题报告,从存量、增量、流量、变量和常量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并指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路径。
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成发表了《从科技成果协同转化看京津冀协同创新》的主题报告,提出京津冀三地科技成果协同转化十年来取得很大成就,但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第二单元由首经贸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国山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发表了《京津冀布局全球人工智能战略制高点的途径与对策》的主题报告,提出人工智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有无限价值创造潜力的一个大产业,它能不能跟实体经济部门有效融合决定了京津冀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
北京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赵弘发表了《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题报告,提出现代化都市圈是符合超大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要求,是治理城市病的有效手段和城市发展不宜逾越的阶段,应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秘书长李伟发表了《京津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思考建议》的主题报告,提出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就是要系统构思先行区示范区体系架构,回答好“目标远景、任务内容”的三个层次问题,在全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鹏岩发表了《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源汇时空分异与碳补偿分区机制》的主题报告,提出京津冀地区碳源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时空异质性,实施碳源汇分区对土地利用的控制和优化作用将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平行论坛二
平行论坛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高校智库联盟经验交流会》中,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研究智库的专家出席了会议,围绕高校智库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指出,一是京津冀高校应建立协同发展的机制,在科学研究、数据采集、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二是要采取信息分享、定期交流、课题合作、优势互补、深入协同等方式由浅入深开展合作;三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为契机,合作申请、协同共建新型高端智库。
来自京津冀三地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领导嘉宾及专家学者等300余人参与此次论坛。中国新闻网、新京报、新华社、北京日报、人民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前线、华夏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城市报等10余家新闻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