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乐: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写春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周三下午,五点半的下课铃声刚刚响过,滚滚人潮涌出教学楼。一位梳着利落短发的女教师,身着紫红色中式唐装,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缓步走出教室。有学生认出她来,满脸欣喜的叫一声:小乐老师好!
学生们口中的“小乐老师”是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的张小乐教授,硕士生导师,她讲授“写作学”、“应用写作”、“中国语言文化”、“区域文化品牌创意与管理”等多门课程。1986年,张小乐大学毕业进入高校工作,2004年正式调入我校,迄今为止已在高等教育的三尺讲台上耕耘了整整31个年头。2011年起,张老师担任学院分工会主席,在她的带领下,学院分工会连续6年被评为校工会工作优秀单位,2014年获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教职工之家”荣誉称号,并获得北京市总工会市级“模范职工小家”称号,实现我校此项评选的历史性突破。2016年,她荣获北京市“师德先锋”的荣誉称号。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从到我校基础部教授语文基础课程算起,张小乐已在我校任教15年。在见证了学校巨大变化和新学院诞生的同时,她也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课教育教学经验。随着文传学院的成立,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她也步入了新的教学领域,为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开设“区域文化品牌创意与管理”、为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讲授“中国语言文化”等课程。
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张小乐坦言,新的课程“准备过程非常艰难”。备课过程中的苦与累,不光体现在需要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以支撑课程,更体现在对大纲的编写和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循环往复、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心思和精力编写的教案,很可能因为教学效果不够好而被推翻,从头再来。
作为汉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在不断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张小乐加强了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实践方面的探索。同样是新开设的课程,“中华传统技艺”就引入了优质的社会资源和传统文化品牌。在茶艺课上,她请来吴裕泰茶庄的高级茶艺师现场演示,让学生感受课堂教学的别样韵味;剪纸课上,她邀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现场教学……这些传统教学大纲之外的体验课都是张小乐结合自己的思考所做出的创新,而这些内容恰恰正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海外实习中所必需了解和掌握的技能。
同时,张小乐也在慢慢地将自己走过的那些“弯路”转化为一种“财富”。一方面,张小乐把对于实践类课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思考加以总结,形成了教改课题;另一方面,她也在课程中加入学生分享宣讲的环节,实现教学相长。这样一来,不仅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
这种创新性思维的运用加之骨子里的韧性与执着也正是张小乐身上有别于 常 人 的特质。正如她教过的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吕远鹏所说:“在这样相对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张老师作为大学教授,既能静下心来在专业领域 ‘深耕’,在科学研究方面力求精简而 ‘掷地有声’,又重视大学课堂,‘回归’ 教学的本质。在当前普遍面临科研指标压力的指挥棒下,她依旧能够选择坚守课堂,不随波逐流。”
“只要尽心去做,成功的几率就大”
在教学科研之外,提到张小乐老师,许多同事的第一反应都是她“分工会主席”的身份。分工会主席的工作极其琐碎而繁杂。组织一个活动前前后后涉及活动策划、预算申请、购置所需物品、布置会场、撰写报道等等各个环节,需要极强的奉献精神和时间分配能力。这些看似作为一个工会主席所必需的能力,她却总能在工作中将它们发挥到极致。
几年来,文传学院的分工会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从包饺子到“金勺杯”厨艺大赛,从组建教工羽毛球“萌之队”到外出踏青春游,再到独具特色的文传雅集、舍得会捐助等活动都凝结着张小乐的辛勤付出。她还通过青年教师协会服务全院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实现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融入文传大家庭,顺利走上三尺讲台。谈及做工会工作的感受,张小乐认为,除了用心和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外,能够找到体现学院特点、发挥教师特长的好创意也同样重要。正是新颖独特的活动,在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外,也加强了文传大家庭的凝聚力,让分工会真正成为了“温馨小家”。
在工会工作之外,张小乐也积极服务社会。她主持、参与了如 《北京城乡结合部文化支撑体系建设——以丰台为例》 等省部级科研课题 6 项,以党员教师的身份参与学院党总支与西城区“书香驿站”共建的社区文化服务活动,以专业特长为社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张小乐担任文传学院的分工会主席的6年期间,她带领大家取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特别是在 2014 年荣获了北京总工会市级“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这一称号,实现我校此项评选的历史性突破,也让文传分工会成为目前我校唯一一家市级“模范职工之家”。
在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张小乐和分工会委员的持续努力与付出。对此,张小乐却说:“当时真是没想到会得奖,但是就想着,大家信任自己,那就尽心去做。现在想来,凡事只要尽心去做,成功几率就大。”
“当老师真好”
很多人疑惑,张小乐已经从教 30 余年,是如何能一直保持着这份师者的初心与热忱,张小乐的回答质朴而有力:“我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老师,只是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个负担。我很喜欢校园这个环境和氛围,也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正如张小乐老师名字中的“乐”字所言,无论是在学术、工作亦或是生活中,她都会以一种自在、自为的心态去面对。把对问题的发现和钻研当做一种快乐和本能,并将创新思维融入其中,真正的享受课堂、享受工作。张小乐用她的爱去滋养她的学生,引导他们看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给予学生真切的关怀和帮助,实实在在把学生放在心上,督促学生成长和进步:课内引导——引导学生在学文中学做人。
在文学鉴赏、写作例文分析过程中,通过作品的艺术美和作品内容的真善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轻松和愉悦的状态下受到审美情感的激励和感染,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课外阅读中,她指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考,使学生通过欣赏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正视人生的烦恼,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完善人格塑造。这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美育、德育方式,易为学生接受,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她很珍视与学生们建立起的感情,她会舍不得学生毕业,但也会在一届又一届的新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独特的闪光点。提到往届的学生,张小乐说:“远远地望着他们,望着他们逐渐羽翼丰满地步入社会,开启幸福人生,这是老师最幸福的事。”
好的老师一定不会用力过猛。
回望自己30余年的教学生涯,小乐老师微笑着说“当老师真好”。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顺其自然,小乐正好。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