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担高等教育新使命
日前,首经贸主办2015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论坛,研讨生态文明新时代与高等教育新使命。中国绿色时报社、中国特色镇发展论坛组织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协办了本次论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 求。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大学是人类文明的引领者和守望者,在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开展生态实践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高校切实履 行在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使命,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推进生态育人实践,服务生态社会建设。
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傅伯杰,著名学者、新闻理论 家、作家梁衡,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理事徐刚,国家林业部门气候办负责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分别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 和举措》《关于创建“人文森林学”和实施“人文森林工程”的建议》《中国自然文学的特点和使命》《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绿色碳汇与碳交易》为题, 作了主旨报告。
论坛当天,为搭建起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交流互动机制,进一步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教 育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环境工 程职业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10所高校获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10所高校联合发起组建成立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协作组,国家林业部门宣传办 公室负责人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柯文进共同为协作组揭牌。
当前,首都北京正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北京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要求首都高校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先行一步。他说,首都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师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发挥首都和京津冀的资源优势,建立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应加强学校规 划,构建环保型、节约型校园,并逐步健全长效机制。同时,要发挥高校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在论坛上介绍了首经贸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和经验。他说,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高校担负为社会 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好生态文明教育,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坛期间,中国绿色时报社社长柳维河揭晓第七届中国十大生态美文获奖名单。大会并发布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行动倡议书》。
国家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及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 虎,中国绿色时报社社长柳维河,中国特色镇发展论坛组织委员会秘书长薛红星,首经贸党委书记柯文进、校长王稼琼,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京内外66所 高校代表、全国15家基层乡镇负责人出席论坛。(长 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认识大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自然与社会协调演进的一种状态。生态文明教育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担负为社会 发展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好生态文明教育,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近年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 将“发展生态教育、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生态责任”作为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着力点,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学校开设了环 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20多门生态环保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我校外语系在英美自然文学和生态批判领域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为支持老师们的研究,美国布朗 大学圣·阿蒙德教授专门向学校赠送了近千册的自然文学图书,现被陈列在学校图书馆古籍阅览室,成为首经贸乃至国内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研究美国自然文学以及 生态批评文献方面的重要资料。我校特大城市研究院、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研究团队长期围绕京津冀一体化,首都功能定位、产业发展、 资源生态、人口民生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为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多项咨询报告,得到有关领导的批示及相关部委的采用,为首都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贡献了力量。
为建设好“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学校先后出台了基地建设五年规划,面向社会组织了“全面深化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征文活动,与云南 省普洱学院联合主办了首届普洱绿色经济发展论坛,举行了“生态文明与法治建设”学术研讨会,开设了“首经贸生态文明教育大讲堂”,并与中国绿色时报社共同 开展了第七届中国十大生态美文评选活动。今年上半年,我校申报的《培育绿色文化 深化生态育人》还获得了由国家教育部门评选的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今年年初,学校决定举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论坛,以期能为京内外高校以及高校与生态特色乡镇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共同研讨高校生态文明 教育工作。今天,各位领导、专家和代表能够应邀参会,这不仅是对首经贸所做工作的鼓励和鞭策,更是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
建设生态文明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在此过程中,首经贸将以本次论坛为新的起点,依托“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扎实开展工作,我们愿意并期待与各界友人携手并进,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6年,首经贸即将迎来60周年华诞。在此,我们也热切期盼各位领导、专家及兄弟院校同仁能继续关心、支持首经贸的各项工作,并欢迎大家随时来校交流、指导工作。
主题报告
傅伯杰:生态文明是中国环境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傅伯杰在报告中,首先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他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以人地关系和谐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关系的和谐。
他结合我国国情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分析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 不断加大;城镇化将增加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农村环境问题不容乐观;生态与环境恶化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破坏影响社会 稳定;环境问题成为国际性的敏感问题;区域环境保护不平衡性加大;生态与环境退化加剧了贫困,贫困导致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现象加剧;全球变化压力不断加大 等9个方面问题。因此他提出,生态文明是中国环境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他倡导,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依靠科技创新促产业转型;进行结构转型,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从强国向富民转型、从外需向内需转 型、从刚性向柔性转型、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型,建设低碳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生态文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 众环保意识。
梁衡:借森林来保护文化,借文化来保护森林,人林双赢
梁衡以“谁来开发树上的文化资源?”引入主题,提出了人与森林共同走过的五个阶段和双方在生产、生态、文化三个层面的关系,提出“构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新课题。并具体讲解了人文森林学和人文森林工程相关内容。
人文森林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包括三研究一实践。三研究即研究森林、树木对人的行为活动的记录,研究森林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影响,研究人的行为 活动对树木、森林的影响。一实践即实施“国家人文森林”工程,并提出在全国评选“全国百棵人文古树”、将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林区、林地,辟为“国家人文 森林公园”、将部分“遗址公园”改造成“国家人文遗址森林公园”等建议。
最后,他阐述了创立人文森林学、实施人文森林工程的意义,即给森林赋予文化上的含义,将树木升格为人的精神伴侣,从更高文化层次上改善人与 森林的关系,进一步改善森林的生存状态,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借森林来保护文化,借文化来保护森林,最后取得人林双赢,相得益彰的效果。
徐刚:自然文学是真诚的、有真性情的文学
徐刚认为,自然文学是生产文学和环境文学的统称,当中华民族的文化开始时,就有了自然文学的特征。从《诗经》中可以看出,那个年代草木茂 盛,鸟兽繁多,人们生活在其间,劳作在其间,看见了山、树木、河流、河里的浮萍和芦苇,于是作诗,口口相传,逐渐补充和修改。文学始终离不开森林,离不开 草地,离不开自然环境,康有为曾说:“你不要去找什么仙人,你就是仙人。你不要企图上天,我们就在天上”。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我们身边的一山一水,都是 带有仙气的、灵气的,你假如不珍惜今天这样的生存环境,那么这就是你终身遗憾。
近年来面对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自然文学逐渐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呼号性,呼唤和引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二是真实性,因为山水是 真的,污染是真的,治理污染的人和默默奉献的农民都是真的,所以自然文学是真诚的、有真性情的文学。同时,徐刚谈到,当代中国自然文学同古代相比,缺乏思 想深度,自然文学作家有责任、有义务深入下去,让自然文学充满希望。
李怒云: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购买碳汇、参与义务植树
李怒云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有两个措施,一个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通常我们叫减排;另外一个是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汇,就是增汇。森林生态系统是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能够高效、快速、廉价地在光合作用下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碳水化合物。因此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就叫汇。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就叫源。碳汇是针对碳源而来 的,碳汇目前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绿色碳汇,就是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一种是蓝色碳汇,即海洋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还有一种是白色碳汇,即碳酸钙,比 如喀斯特地貌和近海养殖的贝壳、鲍鱼壳等,将二氧化碳固定下来。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主要有两个公约:一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二是《京都议定书》。由于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使得排放权可以在国家间形 成交易,所以形成了国家间的碳市场和碳交易。交易类型有两类,减排项目、碳汇项目。减排项目有工业、能源部门,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替代或可更新能源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只有造林的项目是可以作为合格的京都规则的碳汇项目进行交易。
作为个人,如何参与增汇、消除碳足迹呢?2010年国家批准成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这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一个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公募型基金会,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购买碳汇、参与义务植树,每人都出一点力,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
论坛观点
第一分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生态文明教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彭文英教授以《构建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格局》为题作报告,她从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生态文明的目标形式、生态文明建设基本 内容等角度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她认为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是资源约束性、环境污染严重性、生态脆弱限制性、生态关系模糊性和行政分割制约 性,并提出生态环保一体化格局构建策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祝尔娟教授以《完善治理机制是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关键》为题作报告,她从完善治理机制和政府、市场、法律等方面分析 了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建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政府要统一规划、完善治理机制、加强服务监督;市场方面要实现资源有偿使用、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等;完善立法 严格执法,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应对策略。
齐泽民教授从我国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方面的基本情况、节能减排工作的使命任务、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方面介绍了关于生态文 明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和思考,提出强化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控制能源消费增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推进关键领域节能减排,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完善激励约 束机制等解决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李炯华副教授以《京津冀居民生态文明认知及建设监测研究》为题,以调查问卷及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进行生态文明调查认知分析和 京津冀三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他提出要加强理论知识宣传和教育,大力提高居民环境行为水平;加强责任分工,明确主体意识,促进居民乐于从事环保行为;建立 公共监督机制,加强环境管控;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法规;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在技术层面加快资源利用水平和资源重复利用率等应对措施。
第二分论坛:“自然文学发展与生态文化培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程虹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自然文学的三维景观》的学术演讲。程虹教授认为,“自然是神奇美妙的,有形态之美,有自己的语 言,人可以与自然进行心灵的沟通。”程虹教授将自然归纳为三景,风景(landscape)、声景(soundscape)和心景 (soulscape),自然文学通过三维景观这种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衍生为审美情绪,具有美学价值。具体说来,自然文学是风景和声景的融合,风景、声 景与心灵的碰撞产生了心景,三景合一展现了动与静的结合之美。
南京大学方红教授介绍了利奥波德的生态文化培育思想在作品中的表达,她认为,利奥波德在书写荒野感悟及玻瑞德所说的自在性切点的时候,提出接触自然,有利于发展自然的物质话语实践,是玻瑞德在提出土地伦理之外,提出的培育生态文化培育的重要思想。
清华大学宋丽丽副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像大山一样思考”——自然文学与新启蒙》,从利奥波德书写《沙乡年历》中获得的启蒙中得出人与自然界 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并表示,目前我们追求快速发展的物质极大满足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所以要“像山一样思考”,呼唤我们要重视人与自然完整的关系,选择 一条可持续的生存之路。
北京语言大学张华教授以《帕特里克·墨菲的生态思想》为题,对墨菲的生态思想的脉络进行梳理,并对他的思想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墨菲的生态批 评研究实践践行的正是他所倡导的“运动”精神。生态批评也是一种行动的“宣传”,批评家通过个人的批评研究影响鼓动他者采取行动,因此,人们应当走到社会 生活当中去,身体力行我们的生态观念、生态批评理论。张华认为生态文明教育论坛就是一种身体力行。
第三分论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与育人机制创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金鑫介绍了北京大学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相关工作,如加强第一课堂建设,支持学生做科研、社会实践,做环保宣传和推广等,金鑫认为这些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怀,丰富师生视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晔介绍了复旦大学围绕生态文明教育策划了一系列如征文、支教、科技“三下乡”等实践类品牌活动,吸引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他还提出,希望将大学生生态教育实践活动地点就近安排,实现高校与特色镇的无缝对接。
浙江农林大学宣传部长陈胜伟建议增加生态特色小镇数量,他介绍了浙江农林大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工作,比如学校把学生生态教育活动和学分相结合,利用校内基地和附近乡镇开展实践活动,将校园内2000多亩地交给2万余名学生管理养护等做法。
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领导介绍了栟茶镇悠久的历史和与栟、茶两棵树相关的故事,他指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首位,为后人乘凉而种树,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他提出了栟茶镇五个特色发展思路,分享了与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经验。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动倡议书
在人类社会迎来生态文明时代,我国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获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的10所高校联合全国56所高校于2015年10月31日相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共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使命重大,尤赖青年朋友们知行相伴,合力有为。在此,我们向全国大学生发出生态文明行动倡议:
树立和谐理念,牢记环保使命,提高生态素养;
弘扬生态文化,助力生态科研,投身生态实践;
发挥模范作用,践行绿色生活,承担青年责任。
青年朋友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