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记忆】忆著名史学家、首经贸图书馆馆长金家瑞先生

时间:2016-06-14 来源:校报 作者: 字号:AA

金家瑞(1922-1993),历史学教授,著名满族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41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45年毕业,同年考入该校史学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垣,攻读硕士研究生。1950-1954年任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的科研助手。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学院等高校任教。1983年起,在北京财贸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任副教授、教授。从50年代起,金家瑞就发表了一系列史学论文与专著,如《义和团史话》和《张煌言》等。1989年他荣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国家级专家一级津贴。

才华出众 史学界崭露头角

金家瑞,19226月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爱新觉罗氏家庭,家中独子。在他还不满周岁时,父亲因肺病去世,一家人靠祖产和祖父教书维持生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金家瑞始终学习成绩优异、才华出众。19417月,金家瑞凭借出色的成绩考上辅仁大学历史系;19457月大学毕业后,在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陈垣教授指导下做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在史学界已崭露头角。在校期间,还授业于张星烺、余嘉锡、柴德赓诸名家。解放前,在北京的中小学任历史教员。


金家瑞教授(右二)正在跟学生讨论问题

19508月至19545月,金家瑞在中国史学会研究室任史学家翦伯赞教授科研助手,参与了翦伯赞的一系列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及著作撰述。在翦伯赞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也收录了他的文章。1952年到1958年,他先后在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正当他步入教学和科研的全盛时期时,1958年在特殊背景下,他被迫离开大学,从此在北京市第28中学开始了任历史教员和教导主任的漫长岁月。

三尺讲台 一生余韵

金家瑞坎坷半生,在度过了长达20多年中学教学生活后,于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重返高校,复出史学界,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院二分院和北京财贸学院任教,讲授中国通史、中国社会经济史、文化史课程。多年来,他编写教材50万字以上,授课1800课时以上。因其渊博的史学功底,幽默有趣的授课方式,金家瑞的课深受学生喜爱,至今仍有很多当年他教过的学生撰写缅怀他的文章。

在学生的记忆里,班里的同学都尊称金老师为“金先生”。金家瑞作为一名史学家,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金家瑞只带一根粉笔,从不带教科书和教案,有时也会带上几张提示卡片。他讲课口才极好,一个历史人物,经他一讲,立刻变得栩栩如生、特点鲜明,一个庞杂的历史事件,来龙去脉也被他阐述得繁简精当。关于一些北京有趣的历史掌故,也非常引人入胜。正因为这样,许多其他系,特别是中文系的同学会专门来旁听金家瑞讲课,他们自带椅子,课桌通道和教室后面都坐满了外系的同学。上课时,他的板书非常出色,行笔舒展开朗又圆浑沉稳,颇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体的味道,满黑板的板书像预先编排好了似的,整齐有序、主次分明。一节课结束时,一支粉笔刚好快用完,下课铃也正好响起。

金家瑞圆脸盘、满面红光,前额宽阔,头发稀疏却梳理得整整齐齐,对学生们更是满腔热忱,深受同学们的敬佩与尊崇。 

夯实基础 厚积薄发

金家瑞不仅是一名史学教授,在北京财贸学院的三尺讲台上留下深厚积淀,他在19879月至19937月兼任北京财贸学院图书馆馆长期间,也在学校图书馆事业建设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80年代复建的校园方兴未艾,图书馆亦然。图书馆副馆长张桂岩回忆,那是一个艰苦创业的时代,条件简陋,但老一辈学者的奉献精神及远见给当时刚刚毕业的张桂岩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7年,张桂岩大学毕业刚被分配到北京财贸学院图书馆,初见馆长金家瑞老先生,便感受到金家瑞作为史学大家的儒雅和亲切。“注重引进人才,重视培育青年”是金家瑞留给张桂岩的重要印象。金家瑞对张桂岩等青年教师员工寄予殷切希望,希望他们能利用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规范图书管理。张桂岩接到的第一项任务便是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来设计、规范图书馆所有馆藏图书、报刊的分类和布局。

金家瑞任馆长后,持续关注图书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引进,1987年至1992年间,他先后从北大、北大分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等院校引进图书馆专业人才10余人,接近当时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一半。在担任图书馆馆长期间,金家瑞也极其重视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科研工作,在图书馆经历的两次重大搬迁中,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力行,带领年轻的馆员同老一辈工作者一起辛勤劳动,精心保存了数量庞大的重要文献资源,为图书馆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家瑞作为史学大家兼任图书馆馆长,其独特的视角和视野也给当时的图书馆管理工作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一方面,金家瑞以读者的视角出发,采取多项举措逐步改善并完备图书馆建设,为教职工和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阅环境;另一方面,他以史学家的眼界,意识到了高校图书馆不应只立足借还书的基本功能,还应提升自身业务科研能力更好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19937月,北京财贸学院举办图书馆科研研讨会,金家瑞亲自主持,并邀请了校外专家参与评选,这是图书馆建馆以来第一次举办正式的科研研讨会,但谁也没想到,这也竟是金家瑞最后一次主持参加的会议。据悉,研讨评选过程中,金家瑞事无巨细,彻夜为参加评选的20多个馆员们修改论文。在研讨会结束的第三天,金家瑞因病去世。先生对北京财贸学院的教学、科研,以及高校建设方面,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得益于金家瑞等老一辈学者的奉献精神及远见卓识,在艰苦岁月打下的坚实基础,首经贸图书馆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完成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为我校教学和科研提供资源保障,成为全校师生的学习中心、信息中心和科研交流中心。 

潜心研究 百世流芳

金家瑞史学建树颇丰,史学论文和专著已为史学界闻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义和团史话》和《张煌言》。

作为史学家的金家瑞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发表了一系列史学论文与专著。其中《义和团史话》一书,以全新的观点、方法,澄清了中外数十年对义和团的曲解,还历史本来面目。这部新中国第一部研究义和团的专著,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使他成为驰名国内外的义和团史学专家。他的《张煌言》(专著)是写张煌言忠明抗清之事。张煌言,崇祯十五年举人。明末,清兵破南京之时,张煌言劝郑成功攻取南京,自己则从长江一线向西,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后来郑军在镇江(江苏省西南部)兵败后撤,张煌言将军就遣散了旧部,隐居今浙江象山县附近,不久被清军抓获,宁死不屈。此事在清代少有人记述。仅黄宗羲有《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记载其事。金家瑞以翔实史料、雄辩论证的笔法,填补了史学研究中的空白。

他发表的许多论文都是独具创见的。他曾获1987年北京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1988年国际史学交流研讨会上发表了《南明史上中日关系二三事》论文,受到各国代表的高度评价。金家瑞全心投入教学工作,在我校先后开出《中国经济史》《中国历史人物》等多门课程,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1989年他荣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国家级专家一级津贴。

金家瑞于1993年去世,他生前的同事、朋友、学生们在回忆起他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阔别日虽久,音容记犹新,何期讣音至,唏嘘泪沾巾”。金家瑞以最质朴、最真诚的方式展现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至今23年过去了,每每遇到认识金家瑞的人,提到先生都是赞誉不已,称赞先生渊博学识、工作勤恳、教学认真、做人真诚。

(学生记者海玉华、本报记者朱红霞根据高志敏老师的《回忆我的老师——金家瑞先生》等文章整理并补充采访)

关 闭
打印 编辑:杨俊 浏览次数: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