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院的前身最早为1963年成立的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工商管理学院于1999年3月初步成立,由企业管理系(原工业经济系)、商务管理系(原贸易经济系)合并组成。2005年3月,经过学校学科调整和人员重组,两系建制撤消,整合经济研究所部分人员,工商管理学院开始实体化运行。2003年获得企业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学院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那时,为契合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财经类大学’目标,工商管理学院拟定了要建设‘一流的商学院’的发展目标”,原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高闯介绍说,当时首经贸排在财经类大学的第七位,而位列第六的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就成了学院发展的追赶目标,从“自发生成”推着干到“设计生成”的工作思路由此形成。
“十二五”期间,工商管理纵向学科体系完备,国家级项目规模化,科研的潜质和能力开始显现并逐步释放,学院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学院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博士化,结构趋于合理,成绩的取得振奋人心,学院拟在“十三五”末期,将学院打造成为国内一流财经类商学院。
以科研为先导打造学科影响力
“2012年,学院组织到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调研,大家非常震惊地发现几乎一大半的教师都在主持国家级项目。同年,正好赶上学校人事政策改革,学院大幅引进来自清华、北大、人大等高校的新生代博士”,高闯介绍说。截至2015年,学院引进了近20位青年教师。近三年,学院获批了22项国家级项目,每年平均7项。
一个学院22项国家级项目,怎样才能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呢?工商管理学院除了“走出去”政策,还外请专家,一对一地给新进青年教师申报的课题把关,不断打磨。2013年10月,学院聘任英国萨里大学副校长、会计与金融学终身教授陈靖涵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并邀请其为学院师生分享如何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管理学论文。诸如此类“请进来”的专家不胜枚举。“你一次申请不行,还有第二次、第三次,从第一次没有信心,到稍微有信心再到最后坚定信心。国家级项目,这是学院设计生成的第一个举措,现在这个短板补上了,仅就这一项来讲,我们与一流财经类商学院的差距正不断缩小,因为平均三分之一的教师在主持两个国家级项目。”高闯说道。
“实际上,真正展示学院科研水平的,一方面是国家级项目,另一方面是高水平论文包括科研获奖。要凝练学科方向,散兵游勇肯定不行。”高闯说。为此,工商管理学院于2013年5月启动“工商管理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有计划地支持一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就拿关鑫博士主持的‘商业模式创新团队’来说,经过一年的潜心研究,团队成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2篇,国内权威A类期刊发表论文2篇,权威B类期刊发表论文3篇。陈立平教授主持的‘零售营销模式创新团队’,利用团队协同优势,不断进行创新,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权威A类期刊发表论文1篇,其他论文多篇。”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柳学信介绍说。
在谈及学院下一步发展目标时,高闯指出,“十三五”期间,学院要继续打造科研团队,凝练学科方向。今年,学校把MBA并入学院,从此,工商管理学院有两大专业学位支持学院发展,一个是MBA,另一个是2014年刚刚申请到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TA)。2015年还要争取将旅游管理的博士点建立起来。通过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扩大学科影响和社会知名度。
用学院文化引领教育教学
“‘格物致知,明体达用’是我们学院的院训”,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学平介绍,工商管理学院在体量上比较大,发展的态势很好,不断形成了体系的学院理念和文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院坚持专业模式与心智模式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学院不只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强调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不仅如此,学院还有专门的培养文化:一个是从教师角度提出的育人文化,强调“全”字,实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和全心育人;另一个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的成才文化,培养学生形成自省、自发、自觉、自主的创业创新成长氛围。“学院文化和理念一年一年地沉淀下来,年轻教师来到学院后很快就认可了学院文化,这就是我们学院长期发展的动力。”张学平自信地说道。
学院组建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
2013年5月,学院为了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组建了工商管理学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研究与建设团队、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及过程跟踪团队、学生经典著作研修指导团队和商务谈判教学研究与竞赛指导团队等10支教学创新团队。张学平介绍,每个团队有3位以上的教师为核心,同时要有学生参与,这样学院95%专业教师参与了教学创新团队的活动。每个团队都要紧扣学院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学生要出国,那么就有出国的创新指导团队;学生要想考研,就有考研的指导团队;学生要参加竞赛,那就会有两到三个竞赛团队等等。
十佳谈判手颁奖
近年来,学院的竞赛团队发展很突出,由以前的2个团队成为现在的12个,已经形成品牌的有两个。一个是模拟商务谈判,到2014年,已经举办9届。9年间,模拟商务谈判从院内活动发展到校内、国内,现已经逐步走向国际了,2014年举办了中英精英商务谈判。另一个是学院连续10年参加的北京市创业大赛,由最初的获取奖项到现在有学生拿到创业基金。2014届毕业生中,市场营销专业的白桉滔同学和张重雨同学成功创业。白桉滔创立了“优势正装”,打造出针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正装品牌,现在拥有两家门店与自己的生产线。张重雨创立了北京十三行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丰台区自主创业学院正式签署协议,成为丰台区人保局第一批扶持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聊到学生,张学平的眼神里满是喜悦,“学院文化形成了,组建团队就不难了,我挺自豪的。”
国际化打开学院发展的新平台
经过多年的努力,工商管理学院于2010年正式成为国际精英商学院联合会(AACSB)会员,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学术知名度。
不仅如此,学院积极推进多渠道的学生国际交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机制,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先后同美国斯克兰顿大学、加拿大弗兰西尔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日本爱知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学生国际交流。就在今年年初,学院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正式签订了“2+2”项目合作协议。“这对学院发展的影响将是多维度的,也将成为学院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高闯说,“春天来了,更确切地说是工商管理学院的春天来了。因为条件都具备了,学院正在拟定‘十三五’规划,任重而道远。”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