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3952869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广角

北京市优秀教师叶堂林:扎根京华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

叶堂林,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协同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长城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京津冀蓝皮书主编。2022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曾主持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重大决策咨询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及北京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河北省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保定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

 

扎根京华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

“我一直理想的职业就是教师,因此在学校工作就能很好地将自己职业与兴趣结合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在首经贸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年,叶堂林一直在践行着“把个人事业融入到时代需要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中”的朴素理念,在三尺讲台上,潜心育人,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科学研究上,深耕不辍,打造首经贸“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品牌,建设好“首都高端智库”,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发展需要。

 

11部蓝皮书,前瞻京津冀协同发展

可能大多数人熟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26讲话中,首次将之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掀开了京津冀三省市发展新的历史篇章而开始的。但很多人不知道,早在2007年,首经贸就已经开展了京津冀相关研究探索,而叶堂林就是最早的研究团队成员之一。

2004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学博士毕业的叶堂林来到首经贸首都经济研究所工作,“我原来做产业相关研究比较多,所以来到研究所后,先是转做了区域产业研究。”2007年,学校依托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组建了京津冀研究团队,专门做首都圈和京津冀相关研究。自此,叶堂林开始了扎根京华大地、服务国家需求的科研之路。

201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共建了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2018年7月以来,叶堂林担任执行副院长,现已形成了“特大城市发展高层论坛”“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京津冀蓝皮书信息发布会”等系列年度论坛品牌,成为了京津冀三地专家学者每年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平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决策支撑。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每年出版一部《京津冀蓝皮书》,每年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个主题,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和前瞻性研判,以前沿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的实证分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开始到现在,叶堂林已经主持和参与了11部蓝皮书的编写出版。

谈起这组蓝皮书,叶堂林如数家珍:2014年蓝皮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的出台提供了智力支持;2015年蓝皮书为三地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以协同创新促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2021年蓝皮书紧扣“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主题,与国家“十四五”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内容形成了呼应……

每年社科文献出版蓝皮书将近500种,每年获得一等奖的只有10本,蓝皮书还规定连续出版到第三年才有资格参与评奖,而在11部京津冀蓝皮书中,就有6部获得全国优秀皮书一等奖,2部获全国优秀皮书二等奖。

而最让叶堂林印象深刻的还是2013年的《京津冀蓝皮书:承载力测度与分析》。“这本书从不同角度测度了京津冀各方面的承载力,蓝皮书发布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关注并要求提供相关研究结论。”同年7月,受中央财经办委托,团队完成了“京津冀基础承载力测度与分析”课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及习近平总书记2.26讲话提供重要参考。

谈到未来蓝皮书的规划,叶堂林表示:“明年我们想做关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如何助推区域协同的课题,研究如何更好地将北京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天津、河北落地转化,通过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实现区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北京科技创新成果在津冀落地转化,产生新的产业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区域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加快。”

 

顶天立地,多项成果获中央及北京市领导重要批示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谈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中,叶堂林及其研究团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今年9月8日,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首经贸视察工作时,听取了叶堂林团队关于“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内自贸区联动发展”的相关研究汇报,研究团队提出了三地自贸试验区要“同事同标”“一地创新、三地互认”,以及在京津冀三地交界地区,设立自贸区联动发展先行区等设想。蔡书记对该研究主题非常感兴趣,充分肯定了相关研究成果,并指示要继续做好该课题的研究、更好服务新时代的首都发展。

而这只是叶堂林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言献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叶堂林研究团队多次参与国家及北京市重大政策文件起草,获领导批示20余项,其中,“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几点建议”“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等6项成果获时任副总理张高丽重要批示;“促进北京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带动作用的四点建议”等2项成果获时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重要批示;“‘十四五’时期推动北京及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建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及政策建议”等5项成果获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重要批示。

 

以研促教,倾心浇灌育人之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多年来,叶堂林始终牢记师者的职责,无论手里有多么繁重课题任务,叶堂林仍然定期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指导科研或者解答生活上的疑难。叶堂林认为 :“科研和教学不是矛盾的,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会经常发现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再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教研相长,以研促教。”

叶堂林的课,不总是在教室里,还可能在产业园区的路边长椅上、在批发市场的两溜商铺中间的通道里、在调研往返途中的火车上。他把个人深厚的学术积淀转化为厚实的教学根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的战略背景、战略重点以及未来如何推进等内容与课堂专业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他曾带领学生前往沧州明珠商贸城对大红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情况进行调研;前往“三城一区”、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情况进行调研;前往京东、美团、字节跳动等头部平台企业对北京平台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2019级区域经济专业博士生王雪莹说:“印象很深的是跟叶老师去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做关于北京产业疏解与承接的主题调研,叶老师思路非常清晰,在调研空隙,带领大家复盘,让每位同学清楚之前调研过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接下来要做什么。以这样的形式参与几次调研后,我在写论文时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写的东西不再是‘空中楼阁’,更加‘接地气’了,也让我们有更大的热情去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问题。”

叶堂林认为,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最初级的教学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领会首都重大发展战略的时代意义,深刻认识参与其中的重大历史责任,激发学生前瞻性的理解知识、思考问题,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有所作为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对于让许多研究生“秃头”的毕业论文,叶堂林却说:“其实我是不太指导他们的。”正准备明年毕业的2020级区域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刘莹抢着说:“那是因为叶老师要求我们写不够三个硕士论文的量,是不能进入毕业论文撰写的。”在过去的两年里,在叶堂林的指导下,刘莹参与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项北京市自科、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在区域治理、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研究等领域都有扎实的积累,“这些经历锻炼了我的实证分析和文献研究能力,所以到毕业论文的时候,老师主要就是帮我们把下研究方向和方法。”刘莹的毕业论文从创新角度研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我国南北经济差距的影响,“按照学校安排是明年答辩,目前论文基本写完了,前几天刚和老师汇报过。”“论文达到了毕业水平,但是要成为优秀硕士论文,还有很多路要走。最好增加城市群之间关联的视角,再参考一下社会网络理论和复杂网络等研究方法的相关文献……”叶堂林建议。

正是因为这样特别的“不指导”,叶堂林带过的学生中,有多人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研究,在《中国软科学》《经济日报》理论版等权威期刊和CSSCI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3人获评市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5人获评学校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能参与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场伟大的创新实践中,本身就是很自豪的事情。”叶堂林以自己的执着坚守和努力奋斗实践着对科研工作和教育事业的热爱,未来,在京津冀研究的平畴沃野上,叶堂林将继续探索,用优质研究成果服务好区域发展和首都发展,书写京畿大地上的精彩蜕变。

浏览次数:

关 闭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新闻热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