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3952869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广角

首经贸学者解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首经贸师生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学校专家学者也纷纷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杨春学: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而更加充满活力,其奥妙就在于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自我革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之后,党领导人民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党领导人民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建立起了初步的工业化体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深刻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唯一出路。党领导人民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成功地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经济面貌发了根本性的飞跃。人民走向富裕,国家走向富强。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超过17%,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试验,是一场伟大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旧问题的解决会引发新的问题。因此,这也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与时俱进的过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胸怀天下、开拓创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正在向"共同富裕"进一步迈出历史性的步伐。"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蒋雪梅: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中国梦

经济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决议》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决心坚定。“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彰显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

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 ,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升至83.4%,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到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显著下降,“十三五”规划确定在环境质量和污染减排方面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大幅超额完成到2020年气候行动的目标……一个个数字记录下生态领域的根本性变化,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以史为鉴,远观未来。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责任已经落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开展全民绿色行动,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做出贡献!

范围: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劳动经济学院教授

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在社会建设上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第一,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奋斗目标的牵引下,坚守初心使命,砥砺奋进,推动以民生保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二,将民生保障作为推动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妇女等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了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坚持精准扶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2020年,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

第三,将人民满意作为社会建设成就的最高评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中,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是社会建设成就的最高评价。

郭媛媛:创新文化事业管理体系,打造文化建设新引擎

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为首要特征,在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满足,以及中国正面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与成就。六中全会是党中央带领全中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赶考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指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迎来自己最好的时代。

新赶考路上的文化建设,站位在“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角度,要努力找回自己的民族文化基因与根系。在全社会推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促进中国文化体系现代化、高品质的再建设,使之成为进一步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

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要主动推进中国文化新发展。在“以我为主、兼容并蓄”中,自觉建构符合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主流文化大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强大精神引领与支撑。

结合人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要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建设进程,全面深化改革。与时俱进、自我革命,通过加强、促进文化事业及管理体系创新建设,使之成为中国强起来道路上的文化新动能、新引擎。

抢占最新信息技术发展高地,要及时进行中国文化生产、传播体系、机制的新调整和新适配。激活中国文化资源,建构新的文化产业结构、面貌;建立中国特色文化传播体系、格局,讲好中国强起来的故事。

在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在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建设最好的时代,六中全会传达给我们坚定的信念和信心。而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每一名文化学者责无旁贷!

李晓安:百年泣血讴歌换我盛世中华

 法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从十个方面阐述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回首百年奋斗史,在觉醒重生的年代、在风云激荡的年代、在科学发展的年代,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就是不断探索、开拓、前行、纠错并一往无前的一百年;是思想引领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百年;是顶层设计与民心、民生、民意汇合、“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一百年。通过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我们坚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作为法律人,在学习《决议》的精神中,一定要将“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治建设路径与党领导的顶层设计、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人民主体的制度宗旨相结合,总结提炼出体现中国道路与中国品质并使之成为中国法治的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与邓小平《讲话》,是我党突破意识形态领域的保守僵化、引导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从而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十年后,中国法学界举行的法学基本范畴研讨会引发的“权利法学”大潮,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理论的支持;1997年《刑法》修正案,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将刑事立法水平提高到崭新的高度。2004年《宪法》修正案,权利主体的变化、权利体系的重构、人权入宪,举世瞩目。2007年《物权法》出台,不仅将国家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等保护、更是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的肯定与法律确认。2020年《民法典》既是百姓生活的百科全书更是其权利保障体系。

中国法治发展的道路既遵循法治发展的一般逻辑,同时又体现了党领导的顶层设计、上下互动的法治特点。而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加入其中,体现出“良法善治”的法治特色。与改革开放同行、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实践、与现代化进程相耦合、体现出转型与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自治的时代特色,成就了中国法治的制度品质、决定了中国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2035年的建设目标,使得我们能够亲身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百年“泣血讴歌”、定将换我“盛世中华”。

浏览次数:

关 闭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新闻热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