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3952869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广角

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18)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会举行

6月30日至7月1日,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会在北京首农香山会议中心举行。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名誉院长郝如玉,我校校长付志峰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出席论坛并作“主动‘对表’新时代宏观调控体系”主题演讲。

高培勇作主题演讲

论坛由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香港经济导报社、中欧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来自国内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的近200名专家和学者与会,围绕本次论坛主题“迈向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研讨。  

付志峰在致辞中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他表示,经济问题非常复杂,受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资源环境多方面因素影响,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很值得期待。

付志峰致辞

郝如玉在致辞中表示,本届的论坛主题紧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为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的社会矛盾提供理论和政策的支持。

郝如玉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刘霞辉在致辞中表示,希望《经济研究》杂志社跟论坛之间的结合度更加紧密,尤其是跟论坛的优秀学者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机制。

刘霞辉致辞

香港经济导报社总编辑颜安生在致辞中表示,在国家强有力支持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的背景下,香港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迈上创新科技发展的新里程。香港经济有望获得全新的发展驱动力,香港的第三次经济转型也将会在创新科技的崛起过程中逐步得到实现。

颜安生致辞

我校经济学院院长郎丽华发布了2018年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该指数覆盖了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主观满意度指数是通过对35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主观感受进行调查得到,今年的调查结果有12800多个有效样本,其中网络调查首次达到50%。2018年主观满意度指数指标体系包含消费者信心指数、教育质量、健康状况、医疗服务等四个方面,其中消费者信心指数是采用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计算方法获得,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

郎丽华发布2018年城市生活质量指数

调查显示,2018年,全国35个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加权平均值为115.48,35个城市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全部超过100,全国35个城市居民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69.37,介于一般(50)和满意(75)之间。全国35个城市居民健康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64.48,介于好(50)和很好(75)之间。全国35个城市居民医疗服务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65.31,介于一般(50)和满意(75)之间。

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即社会经济数据指数根据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35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数据计算得出,包括生活水平指数、生活成本指数、人力资本指数、社会保障指数、生活感受指数等5个方面。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显示,2018年,35个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平均值为54.85,略低于2017年的54.98,近三年总体保持稳定。2018年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结果表明,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生活质量指数基本保持平稳,居民获得感强。但是,地区和城市间的生活质量存在较大差距,生活成本进一步上升,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张曙光、南京大学商学院的院长沈坤荣、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杨瑞龙、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沈越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建伟、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彭建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陈乐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常欣,我校经济学院张连城和杨春学教授等分别进行了大会演讲,深入剖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与理论探索、高质量发展、增长动力转换和经济金融风险等重要问题,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提供了多种视角。

与会嘉宾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研究室副主任张自然发表了《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迈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的总报告。

张自然发布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为了进一步从学术研究视角理解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问题,论坛还设了三个分会场,分别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论坛”、“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论坛”和“青年经济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首经贸等机构的多名学者报告了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

浏览次数:

关 闭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新闻热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