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校已有 370 名青年教师,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已发展成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学校党委着眼于新形势下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和我校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实施了“驼峰计划”,推进领航、铸魂、修德、卓越、暖心五项工程的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教育资源,搭建成长平台,解决实际困难。
学校党委认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主要体现在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能力提升上。其中,“卓越工程”就是立足于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资助,加强业务培养,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提供良好成长成才环境和平台。
OTA助力发展
早在2006年3月,学校党委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上的迫切需求,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教师促进中心,致力于全面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身心健康,旨在释放教师潜能、追求卓越教学、提升科研层次。
“六年来,OTA通过教师职业导航、主题午餐会、主题沙龙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在全校669名专职教师中,有362名经常参加OTA活动的教师提高了‘学评教’分数,平均提高了9.35分,提升最快的高达16分。”我校教师促进中心(Office of Teacher Advancement,简称OTA)的创始人之一吴冬梅老师介绍。
2012年11月1日11:40,由工商管理学院卢志明教授和吴冬梅绕“精彩课堂是如何炼成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方法”这一主题,举办的OTA主题午餐会正在进行中。当记者赶到午餐会现场时,吴冬梅教授已经开始了她的主题演讲,整个会场座无虚席,参加午餐会的老师们有的在埋头做笔记,有的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吴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有的老师一边听着演讲一边吃着盒饭。而这样的午餐会,近年来已经举办了40多场。
据介绍,我校OTA的创办是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学促进中心的启发,借鉴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类似机构的活动形式。
吴冬梅介绍说,创办初期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参加活动的教师人数太少。但当记者询问目前参加活动的情况时,吴老师的眼睛中闪烁着自信和激动的光芒,“现在OTA的铁杆粉丝有30多人,参会人数已经不再是担心的问题,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有近百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李云鹏副教授是OTA的铁杆粉丝之一,他2005年来到首经贸,在此之前,他曾在海尔集团从事管理工作。
从企业到大学的转型,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给李云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李云鹏老师坦言,起初给学生上课主要是灌输式的教学,慢慢地他发现这种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的需求。通过参加OTA举办的各种活动,自己从中吸收大量的经验,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欢迎。
李云鹏说,特别是2008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后,如何当好研究生导师成为自己最难解的题。当时,OTA给大家发了一套名为《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的书供大家学习,同时也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分享了其课堂经验,比如,要求研究生通过团队分组来讨论问题,授课老师再评价等教学方法。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教学一段时间后,李云鹏老师发现,学生在研究能力特别是逻辑分析能力上提高很快。
“去年,我博士一毕业就来到首经贸了,虽然在专业上我是无缝对接,但怎样授课、怎样做科研、怎样申请科研项目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入职刚一年的劳动经济学院张航空讲师说,“在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时候就听说了OTA,只要时间不冲突,我每期都会参加OTA的活动,倾听有经验的老师分享他们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学校每学期都会进行学评教,在OTA的帮助下,我从80分上升到了90多分。就连我的弟弟都说,自从我成为大学老师后,与他的交流方式更易于接受了。”
分享经验协力共进
在2012年度国家级项目立项中,我校取得历史性突破。上半年有16项项目获立项资助。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中,青年项目有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中,有4项青年项目。
作为主讲人之一的工商管理学院张祖群副教授在开场白对大家说:“我受益于OTA,我要以实际行动回报OTA,今天我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大家交流。”
张祖群在谈到他的《遗产地铭刻时代痕迹与旅游发展研究》课题获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时,再三强调,要感谢OTA的无私帮助和吴冬梅老师的悉心指导。自己和吴老师是同一个学院的老师,所以交流的机会更多。每周三在学院都会召开“怎么做科研”的交流会,吴老师都会尽量到会,倾囊相授。
“入职近7年来,我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同时深切地感受到学校特别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扶持和培养。”张祖群说,自2010年以来,我校共遴选出59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而自己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深觉责任重大,将会更加勤勉地开展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不辜负学校的信任。
“教师促进中心客观上为全校教师搭建了一个科研交流的平台,有些课题研究涉及好几门学科,大家通过在OTA结成研究团队。”金融学院副院长朱超副教授指出,通过教师促进中心这一平台,增加了自己和学校各学院知名教授接触的机会。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视野也随之开阔了,逐渐由一个带着问题来参加活动、大量吸取经验的状态转变成可以与大家分享经验和成果,转而输出的状态。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