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记忆】劳动经济学“夺金”启示录

时间:2016-04-07 来源:校报 作者:付蓓 字号:AA

2007820日,是一个载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史的重要时刻。历时近十个月之久的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在这天正式落下帷幕,我校劳动经济学成功获批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实现了我校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全体首经贸人为之振奋。

“这对我校的整体发展、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全校的学科建设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年分管学科建设的副校长丁立宏在接受采访时说,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学校在2006年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后在学科建设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摘金”:攀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最高峰”

时任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介绍,国家重点学科被喻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最高峰”。在学科建设领域,教育界较为形象的比喻是,获国家重点学科指摘金,获博士点指摘银,获硕士点指摘铜。

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表述得十分清晰,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是:建成一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其中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由此可见,把国家重点学科封为“金牌”,一点也不过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夺取“金牌”的过程十分艰辛。但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愿意过多地提及个人所做的贡献。

一致的看法是,这归功于校领导的正确决策、几代“劳经人”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相关工作人员的尽职尽责,更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悉心指导与热情帮助。

是的,这枚“金牌”,凝结着太多太多人的艰辛与汗水,首经贸人不会忘记这些功臣。但它的背后,有着怎样不寻常的意义?对我校学科建设有着怎样的启示?这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丁立宏指出,申办国家重点学科的过程非常艰辛,这块“金牌”的来之不易,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评选标准的“严厉”。它的申报有许多硬性条件,比如,申请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的必须在2001年前获得博士点,必须已经获得省级重点学科。教育部对国家重点学科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学科状况,学术团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支撑条件等六个方面。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理论与应用兼重的学科。获批当年,劳动经济学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取得累累硕果。劳动经济学院是由原劳动经济系和人口经济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劳动经济系的前身是由原国家劳动部部长李立三同志倡议,于1954年创立的中央劳动干部学校,1984年以前劳动经济系为全国唯一劳动经济学科点。该系是我国最早建立劳动经济专业(1955),人事管理专业(1984),第一批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9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998),也是最早(1981年)获得劳动经济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0年获得了“劳动经济”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成为北京市首批重点学科单位之一。2003年获批成为博士后流动站设置单位。

意义:朝国内一流财经大学的大门迈入了一只脚

“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实际上是一种标志,”丁立宏概括,一是对我校劳动经济学长达50多年的历史积淀及不断发展的一种肯定,二是对学校整体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肯定,三是对学校近年来整体发展状况和水平的一种肯定。

在我校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始终贯穿着一个关键词———“竞争力”,“高校如何有效提升竞争力”是一项永恒的课题,一所高校的竞争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社会声誉、校园文化、学校规模等。其中,学科建设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对全校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学科建设的规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思路:“造峰填谷,形成学科高原。”指我校在形成学科高原的基础上,要凸显山峰。获批国家重点学科,使劳动经济学这座“山峰”初显其秀美景色。

时任研究生部主任刘英骥也认为,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意味着我校正在提升整体竞争力,朝国内一流财经大学的大门迈入了一只脚。

时任校长文魁曾多次强调,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科建设要充当起学校发展的龙头作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它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可以看成广大教职员工施展才华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大家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

启示:加快提升首经贸整体学科建设水平

一个学科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发展壮大必然需要相关学科群的支撑。劳动经济学是劳动科学的核心性学科,而且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工商管理学等一级学科下的众多二级学科,以及社会学、人口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劳动经济学成功申办国家重点学科,与我校应用经济学整个学科群的发展不可分割,这是整个应用经济学学科群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结果;同时,劳动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也在带动整个应用经济学学科群的发展,对我校学科建设发展提供着启示与经验。

获批“金牌”近9年来,劳动经济学院办学层次也日渐丰富,学科体系更趋完整。据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介绍,发展至今,劳动经济学院设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劳动关系3个博士授权点,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人口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劳动关系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7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和相应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班等6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以及函授大专、函授专升本专业点,目前有在编教学科研人员共6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66%,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1%,有多人获海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和硕士学位。

“金牌”的保持需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要历史的传承、不懈的创新与发展。学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它不在于某个人一朝一夕的努力,而需要几代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前行。

在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的欣喜过后,学校和各单位都感受到学科建设的责任和压力,更多地去考虑如何提升首经贸整体的学科建设水平。

冯喜良介绍,“十三五”期间,劳动经济学将继续坚持“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争创国际知名学科”的发展目标,加强内涵式发展,以劳动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中心,形成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社会工作、人才及人口劳动力素质为主干的劳动科学发展方向和学科体系。

谈到未来五年首经贸的学科发展思路,校长王稼琼说,“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实现国内一流财经大学的目标,其中建成若干国内一流的特色学科是重要内容。最近,国家继“211”、“985”工程,以及“2011计划”后,又做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为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学科建设上新水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为融入国家“双一流”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将继续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升经管学科核心竞争力、加快法、文、理、工学学科发展,逐步形成若干高水平的一流学科或研究领域。

任重而道远,首经贸人正上下同心,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的目标而阔步前行。

(原载于校报第492期)

关 闭
打印 编辑:陈雨蔚 冯缘 浏览次数: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