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记忆】张六琥:走出胡同办大学

时间:2015-12-02 来源:校报 作者:张佳宁、殷晶晶/文 刘增荣/摄 字号:AA

【人物介绍】

张六琥 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78年北京财贸学院成立后,历任政治经济学教研组长、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起先后任北京财贸学院副院长、副院长(主持学院行政工作),1995年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200012月退休。

2014年11月新闻中心采访张六琥

荒郊野外的军营突然变成了神圣的学堂,轰响的列车伴随着学子的梦想,披星戴月的班车满载着疲 惫的教师,三年转战,为实现“多困兴学”的理想,北京的西南,扑啦啦飞出了一只金凤凰。多少心血,多少汗水,才迎来了家园的鸟语花香。多少坎坷,多少拼搏,才开始创业的崭新篇章。我们共同付出,我们共同走过,我们永远不能忘啊,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这就是我们的辉煌。——胡茂桐

1978年,北京财贸学院成立,当年招收了财政、金融、商业经济三个专业180名学生。那时候,我们的校园坐落在北京市枣林前街68号院和南线阁68号院一大一小两座楼房中,占地面积仅有16.5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胡同大学”。当时的国家教委副主任彭佩云同志和高教司司长夏自强同志在调研时提出,北京市应想办法帮助财贸学院解决校舍建设的问题。然而新校舍建设谈何容易啊,土地和资金成为了两大难题。土地北京市可以批,当时北京市就给我们在昌平批了一块地,也就是现在中国石油大学的所在地,当时我们大多数在校师生都住在北京市内,所以没同意在郊区建校,希望找一个更近的地方。

要想建校,最难办的是钱,当年国家百废待兴,资金异常紧张,筹资建设只得靠自己,学校要办好,必须要改善办学条件,必须要建设新校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老教师、校友积极奔走,四处打听,出谋划策。最终,我们通过和国家税务总局和北京市政府反复沟通,北京市政府同意将位于枣林前街68号院的16.5亩的旧校舍出让给国家税务总局,换来4500万元,作为建设新校舍的资金。

旧营房变身临时校舍

转让校舍换来资金首先要腾空原校舍,这就要有中转地点。19886月,我们考虑了面积、租金等多方面因素,最终选定了北京市房山县窦店的87403部队旧营房作为向新校舍过渡的临时校舍。

这些营房毕竟不是学校,很多房屋都是1976年地震时搭建的临时简易房,要想在短短两三个月当中把它改造成校舍,面临的困难很多。首先就要把矮小的抗震房变成教室。东西边八排抗震房房屋低矮,窗户很小,我们就把抗震棚截成了35间教室,还有3间合班上课的大教室。然后我们把部队库房改造成食堂,把养鸡场改造成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部队原来的三座办公楼,其中一座小楼作为党政机关的办公地点,另外两座楼改造成为1200多名同学的学生宿舍。其中最大一间70平方米的房间给了计算机教研室,把它变成学校的唯一的机房。当时的校领导7个人挤在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面办公。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难关,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把旧营房按照教学需要改造出来了。

接下来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全部的设备搬到新的窦店校舍里去,那时,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搬迁指挥部,成立了汽车队,那东西怎么搬呢?我们提出“自己孩子自己抱”,换句话说各个单位把要搬走的东西自己清理、自己打包、自己装卸,特别困难的可以全校调人支援。就这样,1988711日,我们向窦店开出了第一辆满载着课桌椅的大货车……

教工们正在向窦店临时校区搬运物品

我们搬的东西包括全部的课桌椅,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器材,各个部门的文件档案、办公用品、炊具,还有多达20多万册的图书,1000多种杂志和杂志合订本。图书馆基本都是女同志,每一捆书有三十多斤重,放书的铁架每个有七八十斤重,全都靠她们手提肩扛,把几十万斤重的图书杂志和书架搬上卡车,又从卡车上卸下,最后在新校区分类上架。那时候,她们的手有的被打包绳磨破了,有的勒肿了,但是老师们仍旧一声不响地继续工作。短短两个月,我们共运送了230多辆车、1100多吨重的物资。同学们也把自己的行李打点好,在永定门火车站乘车到了窦店校区。两个月腾空大楼、改造营房、完成搬迁,198891号,学校终于在窦店的临时校舍如期开学了,这是我们艰苦奋斗得来的第一个胜利。

窦店的艰苦岁月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营房里办学,遇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首先是路途遥远。每天一二百名教职员工要到窦店去上班,8点上课,6点半就要赶到东西南北四个班车点,由于老师住的分散,许多教工早上5点多便起来匆匆收拾家务赶路,赶上冬日严寒天气,天没亮,大家就顶风冒雪出发,每天班车往返一趟都在100公里以上。可以说是披星戴月。

学校房屋条件差。由于教室是防震棚改造的,窗户很小,教室低矮,透光也不好,所以坐在教室后边的同学根本看不清板书,教室冬冷夏热,空气也不能对流,郊区供电不足,三天两头停电,所以我们只好去买汽灯,有时候汽灯不够,老师就点燃蜡烛立在讲台上继续上课。学生宿舍也是办公楼改造的,学生住进去以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厕所使用困难,一下挤进这么多学生,早晚上厕所都要排长队,因为人多用水量大,下水管显得比较细,排水量不够,结果经常发生堵塞,脏水从4楼流到1楼,1楼经常被水淹泡。

学校卫生条件也比较差。我们的校舍好多是挨着营房内的养猪场和养鸡场,再加上营房周围都是农田,所以苍蝇蚊子非常多,在食堂有时候卖着饭,刚打出一碗饭来,空中的苍蝇一沾热气就一头栽下来,炊事员只好再换一份。学生宿舍也是这样,入秋的时候宿舍楼的楼道、房顶爬满了苍蝇,黑压压一片。行政科每天派人用喷雾器去消毒灭蝇,食堂是原来库房改造的,棚顶高喷雾器够不着,炊事员把敌敌畏撒在报纸上,下班以后把报纸点着了烧。第二天满地都是苍蝇,就拿扫帚扫、用簸箕装。

周边的治安环境也不好,有一次周末学生返校的火车晚点了,凌晨3点才到窦店,当时校领导带头,各系部的值班人员、保卫部人员、学生部的干部都到火车站去接应学生,我记忆犹新,每隔几步就有老师打着手电为同学照明,同学们心里都非常感动,敬师爱校之情油然而生。

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811月来我校视察的陆宇澄副市长为学院题写了“多困兴学”四个大字。在窦店办学期间,校园学风进一步好转,由于我们不断调整专业、加强管理,老师也都兢兢业业地上课,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我们招生录取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成为了北京市普通高校中招生热门院校,这三年,我们四、六级通过率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在北京地区80多个院校当中排名第12位。在窦店期间,师生的感情也更加融洽了,我们在旧营房中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提出了新的校风,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扎实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在窦店办学期间,新校舍的筹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新校舍的设计样式新颖别致、造型优美,具有现代化气息。学院在花乡政府的帮助下顺利征地,在北京市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解决了排污供水、供电通讯的问题。从1989年的12月到19916月历时一年半时间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全部经费都是从转让枣林前街68号院的4500万当中支付的,没让国家多增投资一分钱,我们在北京市西南郊终于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财经院校,它是西南三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我们终于走出了“胡同大学”的窘境。

19917月,窦店1200名本科生和700名的教职员工终于盼来了这个令人动容的时刻,我们离开了窦店,许多人都感到依依不舍,三年的艰苦生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和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三年窦店办学,我们锤炼出了一支无私奉献、敢于开拓的办学队伍,一支“冲得上、守得住、信得过”的办学队伍。三年的窦店办学,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生活能力都有了新的提升。三年的窦店办学,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这是全体师生在党的领导下,为北京市高等教育作出的贡献,它将以光辉的一页载入史册。

关 闭
打印 编辑:冯缘 浏览次数: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