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华 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有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主讲《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薪酬管理》、《目标与绩效管理》、《人本管理与职业生涯规划》、《人本管理与执行力建设》、《员工激励方法和艺术》、《时间管理》等课程。
记者:您在授课中有什么特色和创新?您在课堂是怎样与学生交流、互动的?
杨旭华:喜欢“讲故事”是我的一大特点。故事多是来自于实践案例,我进行二次加工后,将其与理论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那些晦涩的管理理论和学术概念。学生会从中发现原来理论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自然就会开始关注理论,并对学科产生更大兴趣。
我主张学生带着批判性思维来听课,鼓励学生勇敢质疑。课堂上让学生在发表感悟的同时,也从研究者角度来剖析、阐释、提炼甚至质疑讲授的理论或者案例。如果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学生们就会有更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教育并非要硬塞给学生某些东西,而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灵性。“知识的实践”和“实践的知识”是统一的。
记者:您有丰富的专业实务和实践经验,这对您做好课堂教学有什么帮助?
杨旭华:一个人底蕴的厚度决定他未来的高度,而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于“读书、行路、实践”的持久和张力。
我希望学生可以从事实中磨砺信念,从结果中汲取思想,从研究中归纳观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既需要用“串联”理清知识的脉络和发展,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并联”里碰撞出杂交知识和创新思想。
记者:您怎样理解“教书育人”?您是怎样做的?您与学生之间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吗?
杨旭华:对于大学老师,“教会”很重要。在“教会”之后,再就是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比如薪酬管理课程,虽然听上去很学术和技术,但我认为这个课程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情怀”。关注薪酬,我们会了解人们为什么工作,工作幸福感源泉何在,金钱意义何在,以及如何有效的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等种种现实问题,这些都是我在上课时逐渐渗透的内容。
记者:您认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杨旭华:中国传统文化中,论及人生的社会价值,当以“三立”为极致。《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作为大学教师,有了理论积淀,“立言”就成为必然的结果。要“立功”,就需要学以致用,就需要勤涉实践,历练由破而立、沉心笃意的过程。最终能在绚烂之后流芳百世臻于境界的,必是“立德”,而立德之人必定是心性健全、心无旁骛的精神贵族。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