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记忆】追记原北京财贸学院党委书记陈日新:言为士则 行为世范

时间:2016-04-18 来源:校报 作者:荣全堂 张佳宁 字号:AA

 

题记“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孟繁昌教授这样形容原北京财贸学院党委书记陈日新。2012年,陈日新书记因病去世,享年80岁。陈日新的女儿陈杨在回忆父亲的时候曾谈到,“在北京财贸学院工作的这10年是他人生中最充实、最愉快的10年,他也经常给我们讲起,为了使师生有一个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他克服了很多困难,而这些都得益于全体师生的支持和理解,也得益于当时班子的团结……”201614日,85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校友刘廷儒以陈日新书记的名字命名成立“日新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品格优秀的教职工和在校生,传承发扬陈日新记的优秀品格,鼓励师生积极奉献社会、真诚待人,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和社会风气发挥作用。


图为1990年, 陈日新 (右一) 带领教职员工从窦店搬家的场景 (资料图)

建设现代化学校,要依靠全体教职工

1984年,北京市市长办公会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建设现代化财贸学院的设想,以更好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陈日新正是在这个关口被任命为北京财贸学院党委书记的。

当年北京财贸学院坐落于枣林前街68号院,占地仅16亩,只有一座教学楼、一个操场,人称“胡同大学”。陈日新对第一次来到学院的场景记忆犹新,“我到这里一看,哪里像个学校啊,也太惨了一点,可以说你一进大门,喊一声谁的名字,全校都能听得见……”。

市里虽然提出建设现代化财贸学院的设想,但到1986年,市里并没有给出现成的建校方案。陈日新感到,坐等现成的建校方案,依赖可靠的财政投入,想1986年动工建校是不现实的。一味的“等待”不是办法,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财贸学院,必须要依靠全体教职员工自己的力量。

当时城区出现了“退二进三”(退出二环进入三环寻求发展区域)的建设模式,受这个模式的启发,领导班子决定走“自卖自建”的道路,将老教学楼出卖转让,用置换的资金在三环周边选择更大的发展空间。

经过与市里多次协商,最终,学院获批了在花乡建校的方案,按照2000名学生规模,征用土地236.5亩,建设两座教学楼、两座宿舍楼、一座办公楼、一座食堂、一座阅览楼……共计4万多平方米。这在当时市属高校中标准领先,初步达到具备现代化水平的预期目标。在建设新校址的三年期间,学校暂时搬迁到房山窦店作为过渡。

建立新校址是一项艰巨的事业,陈日新重点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领导干部和党员在教学、基建、搬迁工作中要发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北京财贸学院处于爬坡阶段,陈日新带领班子不搞特殊化,领导的年终奖和岗位津贴只拿平均数。领导不插手建筑工程,不干涉基建工作的日常事务。有些建筑企业为了拿到工程,托关系、找门路。遇到这类事,陈日新坚决拒绝,并明确告诉他们,学校不兴这一套,要想承揽工程,应找业务主管部门,必须按程序、按规定办事。

“做党员都要这样,何况是党的领导干部。我从大学入党时就一直牢牢记得: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陈日新说。

学校管理坚持勤俭节约,能少花的就少花,能不花的就不花,公务活动不讲排场、不铺张浪费。陈日新与领导班子确定新校区要科学编制预算方案,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追加预算,新校区最终决算评估,没有超过5000万元资金总盘子。办公用具是五六十年代木制品,桌子、椅子、沙发、文件柜,从广安门搬到窦店,又从窦店搬到花乡新校址,款式陈旧落后,油漆斑驳脱落,也没有以此为由轻意更换淘汰。三年建校期间,丰台花乡建校区、房山窦店办学区、宣武南线阁留守区,一校横跨三个区,房山窦店校区距城区40多公里,为解决教职工上下班问题,学校开设了6条线路班车。陈日新也同教职工一起,每天步行到班车点,乘班车近百公里在城区与窦店区间奔波。从领导到职工,从教师到学生,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度过了一个个“紧日子”。

“搬到窦店那几年,我有几件事最担心,心总是‘提’起来,一个是路上的安全问题,生怕载着职工的大轿车出什么事故,一个是校园内的治安问题,还有一个是枣林前街北楼住户的防火安全问题。”陈日新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时任北京财贸学院副院长的张六琥这样评价陈日新:“凡是属于个人利益的东西,他都不要,他要的是大家高兴,大家积极性调动起来,要的是学校能建设好。”

要有牺牲精神,要不怕丢东西

“当领导就是要豁出去,要有牺牲精神,要不怕丢东西,如果什么都伸手,那么趁早别干!”这是陈日新最常说的一句话。在任职期间,陈日新‘丢’了很多东西,房子、票子、职称……这些很多人看重的东西,他都选择了放弃。

据张六琥介绍,陈日新的学历是当时班子领导成员里面最高的,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而且早早评了讲师,但在后来评职称的过程中,每次他都推辞说,“名额有限,让给别人吧,我解决不解决都可以,不解决我也可以好好工作。”直到最后退休时,他也仍然是讲师职称。

陈日新居住的80平方米的房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三代同堂,按照正局级120平米或4居室的标准,学校几次想给他置换住房,都被他委婉地拒绝了。陈日新在退休后的一次谈话中提到,“其实自己当时不是不缺房,那个时候我母亲还在世,家里有两个孩子,女儿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住在壁橱里面。儿子没地方住,只能出去租房。”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日新仍然拒绝换房,他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学校能够公平、公正地把房子分下去,既使有了矛盾纠纷,我也能超脱地做好善后工作,而且很多老教授、老职工还在小平房居住,给这些同志解决住房是当务之急。”后来,有人传言管分房的同志肯定会私底下给陈日新留套房子,陈日新听说这件事后,在会上公开表示,“我现在就悬赏,如果有谁能把给我留的房子找出来,这套房子就奖励给谁!”

陈日新在任期间,儿子和女儿先后毕业找工作遇到阻力,但他坚持执行学校不录用教职工子女的原则。他说:“学校规定不录用教职工子女,作为书记只能执行,不能搞特殊化,更不能变相破这个规矩,再说,儿女在社会上闯一闯,能够锻炼意志、培养能力。”后来,有教师要求学校安排子女工作,人事部门按规定没有录用,当听说陈书记的子女也没有安排时,他说:党委书记都这样做,那我也心服口服了!

吴炜华教授是陈日新书记的学生,也是在陈日新的推荐下来到北京财贸学院任教的,他讲课非常受学生欢迎,有的学校为了“挖”走他甚至许诺给他一套房子,但当时正值学院发展的艰难时期,吴炜华还是决定留在学院。谈起这段往事,吴炜华非常感慨,“人不是没有私心,但是当我接触陈老师的时候我的私心就退到一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向陈老师学习。”他说,“陈老师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我认为陈老师信仰‘真’,信仰他应该为别人做更多的事,而我就是被陈老师这种精神品格感染,最终决定留下来的。”

在窦店办学的三年,北京财贸学院的教师队伍、干部队伍、职工队伍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学校不仅没有萎缩,教育教学工作反而在困难中前进了一大步。三年建新校的目标也如期完成。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陈日新忠实履行党委书记的职责密不可分。

首经贸校党委书记柯文进认为,陈日新书记身上一心为了学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质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倡导要讲好陈书记的故事,用陈书记的事迹和高尚品格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激励大家为学校发展继续做贡献。

(原载于校报第492期)

关 闭
打印 编辑:陈雨蔚 冯缘 浏览次数: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相关新闻